《神的历史》读后感2000字

《神的历史》读后感2000字:

原意是重新写一篇关于神的历史的文章,但想想自己已经写的这篇读书笔记||神灵考古:信仰的界限内容还算翔实,大概只需要再做一些适当的补充就好;

谈论神的历史,最初的问题其实还是“神,是什么?”的问题,我在上一篇文章里说道:“对这个问题的解答也在一开始就展示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分歧:神在人前还是人在神前。第一个观点显然认为神先于一切而存在,他们认为“世界与人是由神创造的”,后一个观点则认为的是人在神前。从客观唯物主义的方法论述的话,原始社会时期的人类的生存高度依赖自然,对具有巨大破坏力量而有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的敬畏使得他们只能采取“乞求--祈求--祭祀”这样的一个模式,这个时候的‘神’仅仅只是一大团毫无意识的、虚构的模糊集群/崇拜物,甚至有时候哪怕是一只稍微凶恶一点的生物...”前一个观点其实从逻辑上来说是说不通,因为它在肯定了我们所流传的神话故事的真实性的同时,把在漫长岁月里分批次诞生、逐渐演变乃至成形的“后天之神”们统一架空到了最原始的“人”之前。而后一种观点也确实更“合理”一些,且具有一定的事实依据,就像无神论者的那种界限模糊的观点:人类出于对自身命运的茫无所知和恐惧而相信一种超自然力的存在,其操纵者即为神。

《神的历史》读后感2000字.jpg

而无神论者的这种说法,我在某一些通用的逻辑框架里置换掉主语后,也得到了看似相同的结论。神是什么?来自于哪里?极可能与“美”的概念是一致的,“...是很多不同的事物”,《从动物快感到人的美感》的绪论(关于方法论)里说道:“人有一种本能的自我中心主义。神灵的至上地位不过是人类的中心地位的折射。”,这里起码明确了两个思考的点:神可以是很多不同的事物,但是必须依托人而存在。所以,神的历史,应当超越了神学,是属于人的历史的一部分。

(英)凯伦·阿姆斯特朗的《神的历史》可以说是鸿篇巨制了,不论是深度还是广泛的面上来说。她以她切身的宗教修持体验和渊博的宗教史知识,试图在对照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一神观念演变的基础上,重新反省检讨西方这各代表终极真实与意义的符号。尽管在我的阅读结束后的回想里面,这本书应该是没有在情感亦或者是理性分析?上做明显的倾向,但她尽可能的做到了“公平”。这是关于神的历史,而不是神学,也不是神话的历史和研究,但却可称之为“宗教学不可或缺的导航书”;她是描述中带着思考,而不是带着思考去描述的...

20世纪二次世界大战几乎摧毁了人类4000年的精神堡垒:许多信念与信仰不翼而飞,整套理论被解构,虚无主义盛行,“神”被宣城死亡,伦理之基础动摇,人要往哪里去?在凯伦·阿姆斯特朗的观点里,“我们对‘神’所制造的观念,我们给‘神’取的名,都非‘神’自己,因此‘神’的观念有所变动是非常正常的事,只要变好,‘神’是不会死的。”。“人要往哪儿去”的问题,与其说是一种归宿,不如说是一种精神上的尝试,本书导论及末章《“神”有未来吗?》,作者就坦诚地交代了撰写本书的目的乃要告诉我们:“每一代人必须创造适合于他们自己的神意象”。所以,凯伦·阿姆斯特朗梳理神的历史的目的,是带着一种迫切的野心的。

而且,作品的绪论中介绍:“...在这样一个大气派的思想脉络上,她置放了三大一神教关于‘神’的重要资料,从巴比伦到迦南,从以色列到耶稣时代,然后穆罕默德登场,加上希腊哲学、佛教、印度教、神秘主义以及当代存在主义等资料,使三大一神教之神观有了极宽广的幅度。”读后感m.simayi.net在对这种头衔式的堆砌不做评述的前提下,我觉得吧,它应当借鉴了玛格丽特·米德们在探索“人类”问题上使用的方法,亦或者是那些仅仅依据现代原始崇拜的材料来研究神和信仰的起源的半个同行。只是她们之间毕竟差着小半个世纪,这种技术应用上明显呈现着滞后。

《从动物快感大人的美感》“历史的和逻辑的统一”这个章节中说:“历史以几何积数的加速度向前发展的规律...文化世代相传,每一代都要为传统文化加入新的东西。文化传统越是雄厚,在传统上加入新东西的步子也就迈得越大。他们的生产力不前进的关键在于没有发现冶金,这使得他们的智能在科技方面的发展受到了严重阻碍,由此,有可能迫使他们的智能向崇拜方面畸形发展...”。现存的神,哪怕是原始部落存在的原始崇拜,都与历史上的神灵的真实面目有差别,每一代人都创造着适合于他们自己的神意象。这一点迟滞感,她当然心知肚明,这从末章《“神”有未来吗?》中同样可以看得出来,但神的复活,也是需要时间的不是么?作者:丽达吻了谁的鹅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Powered By 百家笔记网

赣ICP备2020013781号 Copyright https://www.simayi.net .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