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集》读后感3000字

宦海沉浮、深信道教的唐代“诗豪”、哲学家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留下《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著有《刘梦得文集》《刘宾客集》。

贞元九年,进士及第,释褐太子校书,迁淮南记室参军,进入节度使杜佑幕府,深得信任器重。杜佑入朝为相,迁监察御史。贞元末年,加入以太子侍读王叔文为首的“二王八司马”政治集团。唐顺宗即位后,实践“永贞革新”。革新失败后,宦海沉浮,屡遭贬谪。会昌二年,迁太子宾客,卒于洛阳,享年七十一,追赠户部尚书,葬于荥阳。

父亲刘绪,为避安史之乱,迁居苏州,曾在江南为官,刘禹锡并在那里度过了青少年时期。他很小就开始学习儒家经典和吟诗作赋,既聪明又勤奋,在做诗方面,曾得当时名诗僧指点。790年十九岁前后,刘禹锡游学洛阳、长安,在士林中获得很高声誉。793年,与柳宗元同榜进士及第,同年登博学鸿词科。两年后再登吏部取士科,释褐为太子校书。800年,杜佑以淮南节度使兼任徐泗濠节度,辟刘禹锡为掌书记。后随杜佑回扬州。802年,调任京兆府渭南县主簿,不久迁监察御史。当时,韩愈、柳宗元均在御史台任职,三人结为好友,过从甚密。805年正月,唐顺宗即位,被任为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参与对国家财政的管理。这段时间里,刘禹锡政治热情极为高涨,和柳宗元一道成为革新集团的核心人物。“二王刘柳”集团在短短的执政期间采取了不少措施,但由于革触犯了藩镇、宦官和大官僚们的利益,在保守势力的联合反扑下,很快宣告失败。唐顺宗被迫让位于太子,刘禹锡与柳宗元等八人先被贬为远州刺史,随即加贬为远州司马。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八司马事件”。

《刘禹锡集》书籍.jpg

此后,刘禹锡在朗州近十年。期间创作了大量寓言诗,接触了当地民间歌谣,他还写了多篇哲学论文,最重要的便是与柳宗元《天说》相呼应的《天论》三篇。

815年,刘禹锡与柳宗元等人一起奉召回京。次年得罪执政,被贬谪到更远的播州去当刺史,幸有裴度、柳宗元诸人帮助,改为连州刺史。此后,刘禹锡在连州近五年。819年因母丧才得以离开连州。821年冬,刘禹锡被任为夔州(今重庆奉节)刺史。824年夏,调任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826年,奉调回洛阳,读后感www.simayi.net任职于东都尚书省。从初次被贬到此时,前后共历二十三年。大和元年,刘禹锡任东都尚书。次年回朝任主客郎中,以后历官苏州、汝州、同州刺史。836年开始,改任太子宾客、秘书监,分司东都的闲职。841年,加检校礼部尚书衔,世称刘宾客、刘尚书。刘禹锡晚年到洛阳,与朋友白居易、裴度、韦应物等交游赋诗,唱和对吟,生活闲适。842年,刘禹锡病卒于洛阳,享年七十一岁,追赠为户部尚书,葬在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

刘禹锡的山水诗常常是写一种超出空间实距的开阔景象,如“水底远山云似雪,桥边平岸草如烟”,“野草芳菲红锦地,游丝缭乱碧罗天”。在静谧空灵的山光水色中勾勒了一种恬静平和的氛围。刘禹锡受道家影响,诗中常表现出高扬开朗的精神,由于有含蓄深沉的内涵、开阔疏朗的境界,刘禹锡的诗显得既清峻又明朗。刘禹锡的诗,无论短章长篇,大都简洁明快,风情俊爽,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直气势。诸如“朔风悲老骥,秋霜动鸷禽。……不因感衰节,安能激壮心”、“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这类诗句,昂扬高举,格调激越,具有振衰起废、催人向上的力量。其七言绝句,也是别具特色,如:“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诗意简练爽利,晓畅易解,有傲视忧患、独立不移的气概和超越苦难的情怀,一种奔腾流走的生命活力和弃旧图新的乐观,以及坚毅高洁的人格内蕴。

刘禹锡深信道教,他说诗人应该“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景”,一方面重视通过锤炼润饰使诗精巧自然;另一方面,他极重视主体的观照与冥想,他曾说:“能离欲则方寸地虚,虚而万景入;入必有所泄,乃形于词。因定而得境,故翛然以清;由慧而遣词,故粹然以丽。”刘禹锡的的名句如“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越中蔼蔼繁华地,秦望峰前禹穴西“。“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都是他对历史、人生进行沉思之后的一种感悟并显示出历史、现实、未来在这里的交融。刘禹锡的咏史诗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表现他阅尽沧桑后的沉思,其中蕴涵了很深的感慨,如《西塞山怀古》《乌衣巷》《石头城》《蜀先主庙》等都是名篇。刘禹锡的辞赋创作在唐代辞赋史中,乃至整个辞赋史中不可忽视,他的11篇辞赋作品当中以《秋声赋》最受后人推崇。刘禹锡的诗歌成就较高,是唐诗研究的重要领域;文章则以论说文成就为最大,论述范围包括哲学、政治、医学、书法、书仪等。刘禹锡的散文,与他的诗歌一样,辞藻美丽,题旨隐微。柳宗元说他“文隽而膏,味无穷而炙愈出”。

刘禹锡在关于自然与人方面,他认为,在法大行的社会里,是为公是,非为公非,蹈道必赏,违善必罚,人们就会说,祸福决定于人的行为。在法大弛的社会里,是非颠倒过来,赏恒在佞,罚恒在直,人们就不得不把一切归之于天。他又认为,当“理明”时,人们就不会讲“天命”;当“理昧”时,就不会不讲天命。他认为,“大凡入形器者,皆有能有不能。天(自然),有形之大者也;人,动物之尤者也。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刘禹锡认为“空”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形态,在关于宇宙万物的生成和发展方面,他认为万物的生长、发展是一种自然过程,动植物和人类是天地阴阳之气交互作用产生的。他提出了天人关系学说,指出自然界的职能在于生长繁殖万物,万物在生杀、壮健、衰老的自然发展过程中,遵循强胜弱败的竞争规律;“天之所能者,生万物也;人之所能者,治万物也。”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Powered By 百家笔记网

赣ICP备2020013781号 Copyright https://www.simayi.net .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