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由我在我校公共选修课《中国现当代小说十讲》中提交的作业修改而成,请勿以任何形式转载
路遥先生的《平凡的世界》这本书,我用一周时间断断续续地读完了第一卷。它的文字并不晦涩,甚至可以说很平实。平实也有平实的美,书的开头就很有这种味道。书里虽然人物林立,但很易区分和记忆,故事情节虽然多线并行,但也不复杂。
在当下这个阅读资料浩如烟海且唾手可得的时代,这本书可以说是并不出彩。但对从小衣食无忧、不事农桑的我来说,这本书是特别的。
“特别”在哪里?在饥饿、在政治、在劳动。
从小到大,我没有饥饿的记忆。对我来说,每日饱餐三顿是平凡的的日常、是生活的理所应当。但我也隐隐约约地知道,饥饿这件事,是从古至今四海内外的共同记忆。我的父亲是这记忆的共享者之一。父亲和我都不爱吃茄子,我不爱吃,是单纯地不喜欢茄子的口感;父亲不爱吃,是因为在他小时候,茄子是一种主食。我不禁思考,在他求学的时候,是否也有少平“欧洲、亚洲、非洲”的经历呢?
我的父亲和母亲,生日只相差几天。但他们对饥饿的记忆,却是完全不同的。据我母亲说,虽然她小时候的主食叫做玉米饼,蔬菜叫做咸菜,肉则只能到过年时才有幸一见,但她却没有关于饥饿的感觉,没有体会过深入骨髓的想要进食的欲望来袭时却不能得到满足的痛苦。
我曾问过母亲,为什么父亲和她的记忆如此不同呢?
她笑了笑,“可能是我们家条件好一些吧”。
“条件好”这三个字究竟承载了多少故事?我不太清楚。但看了《平凡的世界》之后,结合我外祖父的学历与职业,我模模糊糊地知道了一点。
在《平凡的世界》里,少平少安家处处捉襟见肘,而无论是田福堂家还是田福军家,都是从未为钱所困的。而且,经济的宽裕程度,竟然和职位的高低成正比!我们总是说前三十年注重公平,“公平”的结果,难道应该是这样的吗?
当然,我不是在指责过去的人,但这种分配状态,恐怕是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平等理想相悖的。我更不是在要求平均主义,但出现这种局面,恐怕是哪个地方出了问题的。毛主席说,党内产生了资产阶级司令部,是不是也有这方面的考量呢?虽然最后的结果是十年的全面混乱,但分配制度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
比分配制度更为残酷的,是城乡二元对立的格局。这种对立,我原来也是稍有耳闻的。据说在比我父母上高中时稍早一些的年代,中专是要比高中抢手的。为什么呢?因为中专毕业之后,国家就分配工作,一个农村户口的人就会成为城市户口;而高中毕业之后,如果没有考上大学,一个农村户口的学生就还是农村户口。
《平凡的世界》并没有印证我的这一认识(似乎是因为当时还没有职业教育),但它把这种二元对立,通过润叶的爱情悲剧表现地淋漓尽致。润叶和少安互相喜欢,读后感www.simayi.net是什么样的喜欢呢?是偷偷把小纸条塞到手里,然后悄悄跑开的喜欢,是在田野上散步,被人家看见会感到不好意思的喜欢,是想到对方时心脏怦怦直跳,见到对方时话说不清楚的喜欢。
就是这样美好的爱情,却被这种二元体系无情地扼杀了。
我认为少安的爱情,还不能算是悲剧。但润叶的爱情,毫无疑问是巨大的悲剧。她嫁给了一个她丝毫不感兴趣的男人,而这个男人还是干部子弟,从小养尊处优,他们的婚后生活并不幸福。
加剧了这种二元对立的,是农业劳动的痛苦。
《平凡的世界》对于劳动的态度是比较正面的,但它并没有回避农业劳动的痛苦。我是非常懒惰的人(这也是我喜欢计算机的原因吧),很少运动。最近一位同学拉我去健身,训练的强度比较高,开始一个小时后,我的全身心就只能发出一个声音:早点回去。回去之后能够完成的唯一一件事,是躺在床上睡觉。
作为训练性的运动,我的感觉就是如此痛苦,那么,如果我真的去从事农业劳动(当然,在我的老家,现在的农业劳动也大多是机械化的了),我又会有什么感受呢?我一天到晚会想些什么呢?我认为,当今的人看《平凡的世界》应该沿着这个问题思考,去看清它所描绘的农村图景,去体会农民的所思所想及其背后的逻辑。而不应该看了几页就在豆瓣上恣意评价。
比如这条评论:
叙事手法平庸,平铺直叙,几乎毫无戏剧性可言;从文字到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思想也是平庸之极。匠气十足的通俗文学作品,坚持读了一百多页后实在难以再读下去。真不明白八九十年代为什么会把这部作品捧得如此之高,也不明白它是怎样获得茅盾文学奖的。
这个人说的倒也没错,《平凡的世界》没有《玩笑》那样惊艳的多视角第一人称的叙事手法,也没有《红楼梦》那种虚无而深邃的思想内核。但按他的描述,《悲惨世界》不也是平铺直叙?思想不也是司空见惯的、平庸之极的追求真善美的老调子?为什么中外文学界会把它捧得如此之高?
我个人认为,像《平凡的世界》、《悲惨世界》这种长篇小说就像一幅画卷,向人们生动地展示了当时社会的情况、人们的生活和思想状态、社会上盛行的价值观、人生观等等,简单地说,就是描绘了一个时代。
看这种小说,读者是在进行时光旅行,看到和自己完全不同的人生、自己从未见过的世界、自己从未用过的思考方式。从这种旅行中,我们会品尝到一种时代的味道、会阐发一些当时和现在的思考、会有对生活和人生更深刻的理解。
当然,这是我这种“后代”读者的感想。虽然并不能强求每个人都去这样理解作品,但用那条评论一样的眼光去评判《平凡的世界》,是不是有点过于苛刻了呢?
在结尾之前,我想谈一谈在我眼中《平凡的世界》写得不好的地方。首先是作者在阐发议论上有点过火。我并不排斥作者在作品中阐发议论,但是路遥先生在这件事上似乎乐此不疲,常常对剧情、人物评论一番,然后抒发自己的慨叹。这样的插入在一个毫无争议的第三人称叙事中是冗余的、是破坏画面的。看的次数多了,我会感到:虽然作者不累,但我已经累了。
其次是作者对干部的描写颇有些脸谱色彩。可能是因为作者不想在这些东西上浪费笔墨吧,描写的效果是这本书的改革派,基本是红脸,从思想到行动都是好干部;而顽固派都是权力欲旺盛、公饱私囊的“坏人”。我不喜欢这种描写,这恐怕也不是实情。
历史上,这本书被称为“矛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如果让我评判,这是有点过誉的。但它的成功不只是文学上的成功。当时的时代精神是昂扬向上、锐意进取的。而《平凡的世界》恰好用中国最广大的阶层—农民阶层的故事展现了这种精神,激励了一代当时的年轻人。今天的年轻人,也可以从很多不同的角度去看这本书,获得属于自己的独特体验、独特感受。作者:Fisherchen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