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至死》读后感3000字

《娱乐至死》读后感3000字!

《娱乐至死》书中,有三大章是我特别感兴趣,其一就是第三章:印刷机统治下的美国。它提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观点:印刷机不仅是一种机器,更是话语的一种结构。它排除或选择某些类型的内容,然后不可避免地选择某一类型的受众。书面形式的公众话语代表了什么含义?在我的认知当中,会更加的严肃,就像在法律开庭当中需要讲书面证据一样。首先认识到了一个比较明显的事实,那就是印刷的文字是建立在印刷文字之上的口头语言,它是一种有寓意的,可以解释的,有逻辑命题的一个内容。所以说,当我们写下笔头内容的时候,需要去很大程度上思考这句话是否具有逻辑性,是否有内容意义?所以在传达意义上内容就要更加严肃,而作者在写下一个句子后,总希望能说明一点什么,也希望读者能够明白其中的意思,所以当作者和读者为了句子的寓意绞尽脑汁的时候,他们面对的,其实是智力上更大的挑战。因此印刷机统治下的文化的特点将其概括为:理性、严肃、深刻、系统。而且,并不仅仅是传播的信息有这样的特点,更重要的是这样的特点还能为普通大众所理解,接受并融入其日常生活。作者引用托克维尔《美国的民主》一书中的文字来阐述这一点:“美国人不会交谈,但他会讨论,而且他说的话往往会变为论文。他像在会议上发言一样和你讲话,如果讨论激烈起来,他会称与他对话的人’先生们’。这种奇怪的现象与其说是美国人固执的一种反映,不如说是他们根据印刷文字的结构进行谈话的一种模式。”

其中对于阅读是如何促进理性思维,作者有这样一段精彩的论述:“阅读文字意味着要跟随一条思路,这需要读者具有相当强的分类、推理和判断能力。读者要能够发现谎言,明察作者笔头流露的迷惑,分清过于笼统的概括,找出滥用逻辑和常识的地方。同时,读者还要具有评判能力,要对不同的观点进行对比,并且能够举一反三。为了做到这些,读者必须和文字保持一定距离,这是由文本自身不受情感影响的特征所决定的。这就是为什么一个好的读者不会因为发现了什么警句妙语而欣喜若狂或情不自禁地鼓掌——一个忙于分析的读者恐怕无暇顾及这些。“正是由于阅读有这样的促进理性思维的功能,当时的美国人又是这样的崇尚阅读,所以就形成了理性主义的文化特征。作者将这个时期,称之为”阐释年代“。但到了19世纪末期,另一个时代出现的早期迹象已经显现。这个新的时代就是”娱乐业时代“。

在第四章:“印刷机统治下的思想”中,在普雷斯布里的《广告的历史与发展》中提到,广告里仍然除了文字别无他物,广告被看作一项严肃而理性的事业,其目的是用文字形式传播信息,发表主张。这并不是说,印刷术时代发表的文字就一定真实,文字不能保证内容的真实性,而是形成了一个语境,让人们可以问:“这是真的还是假的?”随着90年代,语境遭受到了彻底的破坏,主要是因为插图和图片的大量侵入,所以后来就使用了无主题语言的。我很喜欢其中有段话:书本一行一行,一页页地把这个世界展现出来,在书本里,这个世界是严肃的人们根据理性生活,通过富有逻辑的批评和其他方式,不断地完善自己。展望如今的时代,当我们只是手持报纸,从上获取消息,印刷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信息的发展;随着报纸上广告刊登,人们发现广告的价值与吸引点,将其不断扩大,到大屏的电视时代,为吸引眼球,大量的广告充斥节目,也激发了一系列创意视频的产生;再到现在竖屏的手机时代,广告为内容做衍生品,付点会员费你就可以操控广告让它在5秒内马上消失,享受尊贵极速快享模式,所以很多人为了追一部剧在朋友圈求取会员账号,这背后的价值链一环扣一环不得而知。

第三个感兴趣的部分是第五章:躲猫猫的世界,其中他提到:电报对于印刷术统治下的话语定义进行了深入的进攻,遭到攻击后的话语内容就变得无聊,读后感www.simayi.net表现力不足以及形式的散乱。信息的价值不在取决其在社会和政治对策以及行动中所起到的作用,而取决于信息本身是否是新奇有趣。电报就把信息变成了一种商品,一种可以置用处或意义于不顾而进行买卖的商品,因此信息的形式虽然固定,但是内容可塑性强,不严肃,呈现一种泛娱乐化的表现。其中提到关于摄影术在电报发展之后的形成,其实在无形中是抹杀了两种话语模式之间的本质区别。第一点区别在于摄影只是一种描述特例的语言,而且在摄影当中构成图像的语言是非常的具体的,但是与文字不同的点是在于摄影是无法提供给我们关于这个世界的观点和概念。也就是说,当我们看到这张照片的时候,我们心中会有1000个哈姆雷特的想象,但是文字,是严肃的,固定的,除非我们用语言把图像转换成观点。加夫里尔曾说:“看照片只需要能辨认,看文字却需要能理解。”他这样说的意思是说,照片把世界表现成为了一个物体,而语言则把世界表现为一个概念。所以最简单的命名,也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把一样东西和其他东西进行比较选择,选择共同的某种特征,忽略不同之处,然后进行的归类。在大自然里没有“人”或”树“这样的东西,因为这个世界上不存在那么简单的分类,有的只是变化多端和形形色色。照片他所记录的是这些形形色色当中的一些特例,而语言对作用则是使他们变得更加容易理解。这让我想到了我在本科期间大一下册的一门课程—《自选节目读解》,(选择一档节目进行对节目的一小时解读,以主持人主持节目的方式呈现一档完整的解读节目),在节目一开头老师认为我们不单单只是用语言去介绍,而是用一个视频或者照片会更加形象生动。相比听觉上的冲击,视觉冲击会更快速地让受众理解。当我们使用视频将大家带入到节目,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在节目中,仅仅只有视频图像的变化是不够的,所以需要配上旁白以及解说词让受众能够随着你的语言去理解视频真正的含义。

在我们已然意识到在娱乐蔚然成风的时代里,如何抉择是读完本书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娱乐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如果把政治、教育、宗教都以娱乐的方式呈现出来,那它必像经过了翻译的诗歌一样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有些事物的意义就在于它本身存在的形式,譬如宗教和教育,我们在这种庄严肃穆或耐心学习中去体验去获得,倘若没有了这些外在的形式,而以简洁,迅速,不必加以思考的方式去获取,那它必是无意义了。

最后一章11章“赫胥黎的警告”中,波兹曼通过大量举证阐述赫胥黎的警告:在一个科技发达的时代里,造成精神毁灭的敌人更可能是一个满面笑容的人,而不是那种一眼看上去就让人心生怀疑和仇恨的人。奥威尔语言的世界比赫胥黎语言的世界更容易辨认,也更有理由去反对。但是,如果我们没有听到痛苦的哭声,谁会拿起武器去反对娱乐?“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如今,我们不能否认电视和媒体给我们带来的好处,但我们应警惕那些试图以电视的方式改变我们认知,麻痹我们思想的行为,如广告式的人物形象和变相的商品推销等。在如今的时代,面对娱乐仍能持有理智和思考,拒绝以单一的媒体接收信息,扩大认知来源的多元化和认知的深度和广度,敢于质疑和发问,才是自身应学习和提升的。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Powered By 百家笔记网

赣ICP备2020013781号 Copyright https://www.simayi.net .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