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达多》读后感3000字!
作者:七木川夕
恰逢世界读书日,第二次拿起黑塞的这本小书。
黑塞用其诗情画意的语言讲述了一个求道者的寓言故事,主角叫悉达多,也像是你我他中的每一个苦苦求索的人。对于生活的种种痛苦和意义的终极所在,我们每个人都迷茫过、沉沦过、也追寻过,然不可得,屡战屡败或屡败屡战或投降。为此,作者以悉达多的身份反思了前人的种种回答,包括婆罗门的回答、沙门的回答、世尊乔达摩的回答、世俗的回答……怀疑了、放弃了、觉醒了、又沉沦了、再次觉醒又再次迷失,最后于河边悟道,找到安宁之所,黑塞借此尝试轻轻地给出了自己的回答——“万事万物归于圆融统一”,也许是一条河,是生命本身,是宇宙本身,无法用语言描述,但就在那里。
(1)从割裂到融合
【第一次割裂:从孩童到修行】
悉达多以其聪慧敏感的内心轻松驾驭从小的修行训练,超脱世俗也是初步与世俗割裂,成为他人眼中的优秀青年,成为父母的骄傲,成为被崇拜者。
【第二次割裂:从婆罗门到沙门】
然而也正因为聪慧敏感,无法以已有的修行来安慰内心的不安,他怀疑祈祷与献祭,怀疑神灵,甚至为神灵的终极而担忧,他没有自己的答案。于是他选择告别过去,决绝离开,同时进一步与这个世界割裂,以沙门苦行者的修行方式去进一步超脱世俗,去人性灭人欲,一切皆空,走向寂灭,旁观世界,轻蔑世俗。悉达多学会了沙门的思考、等待与斋戒,但未尝不更像一个机器人了,他从混沌的我走向忘我,从凡人走向非人,从模糊走向死亡,但真的能涅槃吗?悉达多对此表示深深怀疑。面对年华流逝却碌碌无为,悉达多更加迷茫、惶恐与不安。悉达多求教于世尊乔达摩,虽然向往对方所达到的境界,却无法让自己臣服于对方的法义,因为他明白最重要的部分无法通过法义传达,悉达多无法成为第二个乔达摩。
【第三次割裂与第一次融合:从沙门到世俗】
在此之后,悉达多觉醒,决心成为悉达多自己。于是悉达多再次与过去割裂,一切从头开始,开始了新一阶段的求生之旅,从忘我回归自我,从非人走向凡人,从求死走向求生,努力缝合与世俗的割裂,尝试融入俗世生活。在此过程中,悉达多从追求寂灭的沙门生活转向了另一个极端——醉生梦死的世俗生活,向迦摩罗学习爱的艺术,向迦摩施瓦弥学习商人技艺,从初期的旁观者到后来世俗的沉沦者,染上各种恶习,不断寻求刺激,挣扎求生却陷入痛苦的轮回,本欲寻求自我却丢失了本心。这一次融合尝试无疑是失败了,悉达多没能成为简单幸福的普通人,但也为后来的求道做好了铺垫。
【第四次割裂与最终融合:从世俗到河边】
悉达多告别了醉生梦死的挣扎,告别了财富与权力,于河边再次觉醒,又一次与过去割裂,从头开始了船夫的日子,向船夫瓦稣迪瓦学习倾听河水的圆融之声,开始明悟生命、存在与永恒,没有过去与未来,一切都是本质和当下。悉达多开始获得内心的安宁。爱人迦摩罗的去世让他明白生命不灭,刹那永恒。悉达多与儿子的冲突,对应悉达多与父亲的冲突,形成一个轮回,直到最后和解。这里补全了割裂的最后一部分,悉达多真正成为凡人,并彻底理解了凡人的感情,原来所轻蔑的世俗拥有了实在的意义。在倾听河水过程中,悉达多圆融统一了他所经历和理解的一切——所有声音、目标、痛苦、欲念、善恶、生死、生物非生物、过去未来等万事万物融为一体,构成世界、事件之河以及生命之音乐,每一瞬间皆为圆满。由此,悉达多化凡成圣,开悟得道,真正意义上融入这个世界,爱上这个世界。
(2)多种思想融合
【个体自主与整体统一】
黑塞巧妙地融合了东西方思想以及个体与整体的关系,在多次割裂与两次觉醒中,能明显看出对自我的追寻与坚持,包括理性、批判、不盲从等有着西方思想的影子,而最后的圆融统一的思想又很东方且神秘。书中讨论了婆罗门、沙门、世尊与世俗的思想,并做了简单的批判反思,无论是否有涅槃,也无论是否为幻象,最后融合为一个字——“爱”,以爱统一了所有关系,并把一切当作本质。
【知识可以分享,智慧无法分享】
悉达多信服乔达摩世尊,却拒绝世尊法义。法义也罢,知识也罢,语言也罢,皆为残缺,而完整的智慧无法被教授,只能被体验与感悟。让人想起了中国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求道者还是需自己上下而求索。
【混沌-求死-求生-生死合一】
混沌生活是我们本来的样子,比如天真孩童,不知忧愁,又如红尘滚滚,不清不楚。修行者去人性灭人欲,恰若求死以涅槃。修行其实并不遥远,生活随处可见,修理性、修时间管理、修伦理,凡有规则皆有修行以适应规则。极致之处则为机器人,一切可控。沉沦者似作死实则挣扎求生,不断刺激感官以求获得存在感。然而欲望无底,只得短暂呼吸,多是求生不得徒留恐惧与空虚。悉达多到最后统一了生死,打破了时间隔离,明悟了刹那永恒,无所谓生无所谓死,内心安宁坦然面对,对世界对世人唯“爱”而已。
【解构到无为】
修行法义,解构世界,于是分表与里,相与质,虚与实。科学、理性、伦理、道德等规则不外如是,甚至包括我们的语言,读后感www.simayi.net都是以一种规则去解构世界。但是值得怀疑,解构是否如盲人摸象?解构后再拼凑出来的是什么?这其实暗含在了悉达多一直以来的反思与怀疑中。所以,悉达多从向人求道屡屡失败后,最后转向了向河求道,道法自然。道之所在,有为则损,无为则满。最后悉达多不再与命运搏斗,不再与意志作对。与此同时他也提到,努力探求反而错过,而发现则意味自由、敞开、全无目的,以无为的状态看待一切。求道历程常常伴随解构到无为,在中国流传甚远的参禅三境界中也早有论述: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高纬理解低纬世界,动态世界固定化】
万事万物圆融统一,不禁让人想到物理中高纬视角,打包时空四个维度成为第五维度上的一个点。然后把无常的动态世界变成一个固定的绝对世界,从此没有了无常带来的不安与惶恐,但是,被动接受命运,这样的安宁真的是我们所需要的吗?说实话,我认为这是偷懒取巧的行为。从这一点来说,悉达多并不是完全无为的,而是有意的想获得安宁。与此同时,比较遗憾的是,黑塞并没有探讨更具现实意义的部分——个体如何去发挥自己有为的部分。
总的来说,黑塞这本书实在让人欢喜,不断被这本书引起共鸣,甚至不知道是看这本书在先在还是自己的思想在先。最后的听河求道给出的这个轻轻的回答,也很有意思。虽然有一些不满意的地方,但大的方向是让人喜欢与赞同的,对于我们的世界,其实本来的样子就很美。也许无需特别强调安宁的重要性,无常也有其本来的魅力,不必惶恐与不安。无论是物理学还是生物学研究中,我们都已经发现不确定性是本质的且有其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本就是无常与安宁的统一。该书既是悉达多的求道之书,相信也是各位求道者的勉励之书,无论在怎样的一个处境,都希望我们依然还能热爱着这个世界,不仅热爱安宁也热爱这个世界的无常,找到属于自己的圆融统一,在高低起伏中弹奏出自己的乐章。山高水长,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就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