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吧长谈》读后感3000字

《酒吧长谈》读后感3000字!

小萨,不愿成功亦不愿成仁的知识分子,只剩倒霉可选,略萨的《酒吧长谈》担得起一句气象万千。

此书旨在描绘奥德里亚军政府八年独裁期间秘鲁社会的广阔图景,通过资本家的公子圣地亚哥(又名小萨)和底层黑人安布罗修的一场酒吧长谈,勾连起不同阶层数十人的命运走向。

描写某一历史背景下的社会群像作品在文坛中自不少见,而《酒吧长谈》又以其绚丽多姿的文学技巧独树一帜,读者为人物命运共情唏嘘的同时,还需要为弄明白作者在玩什么把戏耗费精力哦对不起是在推理和解谜的过程中增益了游戏的快感。

事实上,一旦厘清了书中冗长的人名,掌握了作者独创的几种编码规则以后,再读后文便如拨云见日。略萨在《酒吧长谈》中使用的结构技巧主要分为“双管法”和“对话波”两种。

“双管法”与电视剪辑中的双线并行相似,只不过更加自由肆意,有时两线的交点仅仅是一个概念,有时为表现事件的多因一果,略萨竟将3-4段对话平行铺开。

“对话波”则可以类比为从对话中荡漾出的涟漪。全文有一条主对话线,即贯穿全文的圣地亚哥-安布罗修在大教堂酒吧中的长谈、两条副对话线,即费尔民-安布罗修的对话(在最后一个章节之前,我们未能理解这一对话发生的场景与原因),以及圣地亚哥-卡里托斯的对话,用以带出圣地亚哥大学期间信仰破灭的心路历程。从这些寥寥几句、似是而非、有所隐瞒的对话中,穿插派生的是说话者回想的故事真相,事实在说与不说之间又形成一重张力。

作者对于事实的捏合方式为小说带来了悬疑特质,读者所追踪的不是线性的进展,而是在不断辨认新的图块,弥补这一幅立体拼图中的缺失,有时我们看见不同的人物故事,却不知人物间关系;有时我们只知道事情的结果,却不知过程,有时是知道了事实,却不知原因。缪斯的死、安布罗修与费尔民的关系作为核心的拼图,被巧妙地留在最后几个章节揭开,在解谜部分,作者回归线性叙事,使得故事在高潮处如飞流直下般通畅。

略萨在此书中展现了他无与伦比的文学技巧,我们却不能忘记其主旨着眼于现实关照,是军权、政权、神权更替下动荡的社会和苦难的人民。《酒吧长谈》的人物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奥德里亚政权核心卡约·贝尔穆德斯以及大资产阶级费尔民为代表顶层人物。略萨对于政治的看法是负面的,他在竞选失败以后曾说:“谁介入政治,谁就和魔鬼签了契约。”在《酒吧长谈》中卡约·贝尔穆德斯正是“魔鬼的化身”,他在青年时期便与卖牛奶的罗莎私奔,得到从政机会后便毅然将罗莎抛弃,再不涉足家乡,足见其果决又冷酷的特质。尔后凭借强硬、狡诈的手段迅速获得总统信任,一边圈养妓女,满足自己观看女同性恋的癖好。在应对联合党人发动的政变时,卡约一边听着与会者的高论,脑海里掠过的却是缪斯房间里旖旎的风景,略萨对于当政者的看法都在其中了。

译者孙家孟先生在译后序中称圣地亚哥的父亲费尔民·萨瓦拉为“道貌岸然的伪善者”,我却认为略萨对他仍怀有善意和同情,他与圣地亚哥的父子关系、和安布罗修的“情人关系”亦成为全书中最令我动容的段落。作为能左右政局的大资本家,他应当享有自己想要的一切,可最为之骄傲的瘦儿子与他离心,尽管他已经谅解和尊重了圣地亚哥的所有信仰和选择,日夜期盼他回家,圣地亚哥却仍然摆出“划清界限”的架势,对作为资本家的父亲和他“肮脏的钱财”敬而远之。作为这个国家的“大人物”,他在政坛上尔虞我诈、步步为营,却只能把自己的脆弱和欲望压抑起来,留给一个出身低贱的司机。他苦苦哀求安布罗修,“让我露露我的真相吧,让我做个婊子吧”,可若是安布罗修真的能“兴奋起来”,费尔民又会被耻感吞没。无论是对儿子还是情夫,他都像一个绅士一样尊重,卑微地祈求对方一点情感上的赐予。

第二类是以安布罗修、阿玛丽亚、缪斯为代表的底层社会。略萨致力于呈现独裁政权对于人们学习、工作、爱情、梦想和志向全方位的污染,以安布罗修为代表的这些人,则承担了最多政权带来的苦难,他们是大人物们呼之即来,又可以信手碾死的生物。因为警局的拷打,阿玛丽亚失去了第一个丈夫;安布罗修的父亲特里福尔修只想谋生,却在一场他并不理解的政治集会中,因为“被雇佣来拥护政府”而被殴打致死;妓女缪斯因为依附上层人物而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又因为卡约的失势而落魄,最终因为掌握大人物的秘辛被杀。在他们的身上有愚昧、贪利,也有阿玛丽亚淳朴善良,缪斯那样的至性重情。

最后一类是以圣地亚哥、卡利托斯为代表的知识青年,诺贝尔文学奖给略萨的授奖原因是:“他对权力结构的解析和对个体反抗、反叛和失败的犀利描写”,读后感www.simayi.net那个反抗失败的个体是圣地亚哥,也是略萨自己:他在十四五岁的时候失去了自己的信仰,不愿做个“阔少爷”,于是考上了具有不妥协精神的圣马可大学,用一种浪漫的方式发现了社会的偏见和不平等,希望用同样浪漫的政治途径改变穷人的处境。

然而当圣地亚哥(或是略萨本人)参与其中的时候,他发现政治是一场非此即彼的党派选择,而无论面对暴虐的军政权,代表中下层利益的阿普拉党,还是将马克思主义奉为圭臬的gcd,他都无法摒弃自己的怀疑,即使时他最为认同的共产主义,信仰的排他性、扼杀想象和自由的宣传手法亦不能让他全盘接受。比起更多追随金钱享乐而随波逐流的人,知识分子圣地亚哥是用思想和原则指导着自己的人生道路,因此他在入党时第一次退缩了。第二次学生运动被捕后,他彻底放弃了政治,因为懦弱或是厌倦。

每一个理想破灭,改换人生选择的节点,圣地亚哥都要如此拷问自己一番:小萨,你是什么时候开始倒霉的?你是从这时开始倒霉的吗?是发现理想和爱情一起破灭的时候?是堂费尔民把他从警察局捞出来,发现自己无法割断与家人联系的时候?是他选择与家庭划清界限的时候?还是得知关于父亲的真相的时候?圣地亚哥太清楚自己不想做什么,却对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毫无头绪,他拒绝像奇斯帕斯和蒂蒂一样参与罪恶的社会再生产,也撤离了同学们为某个信仰卖命的队伍,圣地亚哥的“倒霉”,实则是他拒绝了成功的道路,也拒绝了成仁的机会,只在规避两者的道路上顺流而下,浑浑噩噩,圣地亚哥投身报业,正如略萨转而在文学中寻求拯救社会的出路,毕竟文学是自由的、富于同情心和正义感的,影响深远的,远离实践而又不需要提出方案的。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Powered By 百家笔记网

赣ICP备2020013781号 Copyright https://www.simayi.net .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