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读后感3000字!
疫情以来,读过了一些关于国学方面的书,给我一个有些清晰的国学轮廓。其中,关于历史以及中国自古传承的儒释道法家思想给我很深的触动,因此产生了进一步细读的欲望。而了解这些,每个历史时期都有代表性的人物,结合代表性的事件,构成了比较客观的真实历史。曾国藩就是晚清时期,封建社会士族阶层集各家之大成的优秀代表。国学之中,专家学者将其分得很细,比如历史、文学、儒释道法家思想、兵、易、医、食等,而且有很多分支专业。但国学始终属于社会学范畴,总结解决社会问题的哲学方法,我们需要在其中寻找相对恒定的规律和变化环境中应对变化的方法。
本书属于历史小说,我觉得有价值,所以做两次笔记整理。第一次在草稿本上整理,第二次在公众号文章中再做总结。期望能理清些思路,加深些印象,便于再次温习。我想,如果曾国藩当时有电脑或者有微信,他也会更轻松的读书吧。不过,走出学堂的我们,在文学造诣上没有什么奢望,要想达到曾国藩式的“提笔成诗,出口成章”是不可能了。这些需要在学校一词一句的积累。我们更需要从历史和为人处事的角度去用心解读。
曾国藩所处的历史时期为清末期,为道光、咸丰、同治三朝老臣。二十几岁中举人,由当时唐鉴推荐入翰林院,37岁升至二品文官(凭考试成绩不可进翰林院,而是出外县当知县)。咸丰二年,43岁时,母亲逝世。清朝政府以“孝”治天下,当时为官者必须回家守孝,称为守制或丁忧,如朝中有特殊情况,需要皇帝下旨方可“夺情”。就是这一次,曾国藩亲身体会了,湖南家乡的动乱。
导致他组建湘军有几个条件:1、太平军的出现;2、治国平天下,以天下为己任的儒家尊君思想牢固;3、母亲的逝世;4、湖南巡抚张亮基的反复邀请;5、左宗棠、郭崇焘等人的极力推荐,并承诺从湘阴筹集20万两白银作军费。
当时,曾国藩的才能和为人已经被人敬重,从曾国藩反对家母丧事铺张(办500桌),以及给湖南巡抚的信,可以看出其低调、谨慎的处事风格。但湖南官场确实又找不出比曾国藩更适合办团练的领导人,饱读诗书的文人带兵也实在勉为其难了。
陈敷精通易学,曾国藩葬母之际,左宗棠为了尽快促从曾国藩早日组建湘军,请陈敷到曾国藩家看风水。提出葬地风水理论:“葬龙之口,后世为帝,凤之口为后,大鹏之口为相。”二十年后,陈敷告诉曾国藩,其实是想劝其组建湘军,灭太平军后,光复汉人王朝。曾母葬于大鹏之口,成就一代将相,只是巧合罢了。
郭崇焘指出,太平军的必败理由是,他们建立的“拜上帝教”只认上帝,反孔孟、反佛教,与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为敌,必然不得人心。所以,后来即使太平军打下了不少地盘,所到之处,没有举办过科举考试。不但使当时的学子寒心,也导致太平军内部难有合适人才储备。单单讲“耕者有其田,人人平等”,缺乏文化和思想的滋养,建立的政权也只能是流氓政权,太平军后期领导层相互残杀,就证明了这一点。满人建立清朝政府,也是大力宣扬儒教、遵孔孟、中科举,否则,政权不可能持续两百多年。
曾国藩“八本”处事原则,体现其作为儒家学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本思想。总结得只是一般般,但执行得还不错,所以才会深得当时文人志士的一致推荐。带兵打仗,由于没有经验,在靖港惨败。当即跳江自杀,由于左宗棠的劝告,特别是塔齐布在湘潭战役的胜利,给了他继续下去的信心。
后来,湘军陆续收复武汉、田镇,朝中保守派势力开始排挤曾国藩,恶意参奏的不少。由于其处事谨慎,经常以退为进,每奏谦逊之词,打消了皇帝疑虑,继续委以重任。
转战江西时,曾国藩被围困,但天不灭他,围他的太平军奇迹般的撤走了。因为太平军高层的内斗,不但救了曾国藩,也是太平天国灭亡的开始。<span class="ispan">读后感www.simayi.net</span>所以,曾国藩自己总结,不是自己会打仗,而是自己运气好,太平军自己灭亡的自己。靠曾国藩的实力,不可能打败当时的太平军。曾国藩告诫家人:成事,三分靠人,七分靠天,没有什么蛮不得了的本事,不要过于自负。
江西战局极其不顺时,曾国藩父亲逝世,给了他暂时脱离苦海的理由。回家守制期间,重温道家经典。他发现,与儒家“治国、平天下”直接的处事方式不同,道家讲究“迂回”策略——“大柔非柔,至刚无刚。”也就是说,在50岁之前,曾国藩几乎没有成功的战例,他现在必须反思失败的原因了。
49岁的左宗棠遇到江南大营溃败,朝廷要求他回湖南招兵一万,他的带兵生涯由此开始。
李鸿章发现皖北捻军(匪军)擅长射骑,建议曾国藩成立一支500人的骑兵,曾国藩交由李鸿章带领。
朝中无时无刻不有人事内斗,曾国藩虽然与肃顺等权臣保持有良好关系,但没有书信往来,保持适当距离,收到肃顺来信,也不回信。后来肃顺被抄家时,没有发现曾国藩与其有任何书信往来。曾国藩在用人、识人方面有独到之处。后来曾国藩总结,他自己一无是处,唯独识人尚可。
曾国藩九第曾国荃是湘军干将,但疏于军纪。曾国藩湘军所立战功,大部分归曾国荃,包括攻打金陵(太平天国都城)。曾国荃在对太平军刘仓林时,本无胜算,后来使用反间计,通过中间人找到太平军副将程学启,以利诱、打草惊蛇的方式,促使程学启倒戈,导致刘仓林全军覆没。
左宗棠以“空城计”阻止了李秀成三千人对景德镇的进攻。
曾国藩从严治军,战壕内外取消一切烟、酒、妓院。
自安庆大捷开始,曾国藩不再将曾氏将军报功,将所有战功归他人。当锋芒越小时,在朝中受到的阻力越小,受到的猜忌也越少。这是曾国藩悟道后的改变。
当湘军势力越来越大时,赵列文建议曾国藩趁早建立“淮军”,以防朝廷裁撤。安排李鸿章招兵五千,建立淮军,并交待李鸿章与洋人的处事原则。
随着苏州城的沦陷,金陵成为孤城。康福与康禄的对话被作者描写得精彩绝伦,虽然太平天国即将灭亡,但历史上不能否认,太平天国的十几年,是很多人有理想,为老百姓奋斗的历史,是英雄的历史。所谓不要成败论英雄,不过如此吧。后来,康禄带领太平天国将士围绕天王府集体自焚,惨烈无比。
攻陷金陵后,曾国荃大发横财,湘军洗劫财务,没有上交一两银子。朝廷各种声音都有,最主要的意思是,查账、裁军。湘军将士集体力劝曾国藩反清称帝。但曾国藩坚持不反,他除了看到自己的湘军并无多大战斗力以外,还认为曾国荃只是利用自己,他想称王。所以,继续坚持其儒家尊君思想。
曾国荃被“开缺”回原籍,恭亲王被革职,被朝廷派往陕甘平乱的杨岳斌建议曾国藩,至少保留三万兵力。因为目前内忧外患还在,曾国藩可以保留水师的名义,建立水师正式编制,永久保存。当恭亲王复职以后,湘军水军迅速被批准,且得到很好的发展。
湘军裁撤以后,曾国藩奉命到陕甘平乱,主要是启用“淮军”。自此,淮军锻炼出一批杰出的军事将领,也很好地延续了曾国藩的军事、政治生涯。
为了更好的实现“平天下”的理想,曾国藩牵头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涌现了李鸿章、左宗棠、郭崇焘、张之洞等风云人物,而这些人物也一直延续着曾国藩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