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与线》读后感3000字

《点与线》读后感3000字!

必然交错的列车,偶然交会的人生。

一、关于作者

松本清张(1909-1992),日本推理小说家,“社会派”推理小说开创者。与柯南道尔、阿加莎·克里斯蒂并称世界推理小说三巨匠,与江户川乱步、横沟正史并称“日本推理文坛三大高峰”。其对日本当代推理小说影响深远,如东野圭吾称:“松本清张是影响我创作生涯最深的作家”。

(一)社会派推理的滥觞

松本清张出生于北九州小仓市的一个商贩家庭。家境贫寒的他从小辍学,当过小贩、电工、印刷厂学徒等等。早期的漂泊经历令其对社会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也对普通人的生活有着现实观照。

41岁的松本清张以处女作《西乡钞票》首登日本文坛。初期以历史类小说为主,成为专职作家之后,他的作品逐渐迈入推理小说领域。

“清张革命”为日本推理小说发展拓宽道路。松本清张所开创的社会派推理,走出了片面追求情节曲折离奇的窠臼,而是将矛盾设置于人物关系和人物命运发展中。其展现社会与人生的图景,描写人物对命运的抗争,刻画人物鲜明性格;同时强调对作案动机的分析,深入探讨造成犯罪的社会原因。

(二)日本推理小说的嬗变

侦探小说是日本推理小说的故称。由于二战后日本汉字改革,“侦”字从当用汉字中废除,作家木木高太郎(1925-1988)主张将侦探小说改名为推理小说,从此,推理小说这一概念得以沿袭。

明治以前可以看作是日本推理小说的萌芽。从奈良时代的志怪和物语,到江户时代的受中国古典小说影响的公案小说,推理小说的受众逐渐扩大,其中推理意味也日渐清晰。

一战后,欧美侦探小说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随着外国侦探小说的引进与翻译,推理小说的“欧风美雨”席卷日本文坛,为之后日本推理小说的繁荣奠定基础。以黑岩泪香(1862-1920)为代表的翻译家与作家们,一改翻译腔的呆板,追求信达雅,受到广大日本读者喜爱。

翻译热潮过后,日本作家开始了推理小说的本土化创作。明治中期,一批优秀的写实性推理作品涌现,如尾崎红叶的《微笑》、三宅青宣的《不可思议》等。

在自然主义思潮与纯文学的复兴下,明治末期推理小说发展逐渐停滞。直至1923年关东大地震后,大众文学在百废待兴之中蓬勃发展,推理小说也在时代大潮中向前奔涌,发展出不同的风格与派别。

“本格派”创始人江户川乱步(1894-1965,其笔名由来是埃德加·爱伦·坡的音译)是日本推理小说的开山鼻祖,本格派注重逻辑推理以及故事解谜,属于推理文坛的正统。与之齐名的横沟正史(1902-1980)亦是这一流派的优秀作家。和“本格派”同时发展的“变格派”另辟蹊径,其着重于气氛渲染,作品以离奇怪诞著称,情节背离生活逻辑,恐怖色彩较为浓厚。

昭和中后期,以松本清张为代表的社会派推理小说开始出现。他们不同于纯粹的推理解谜,悬念与情节的设置亦不追求奇诡,其核心在于反映社会问题,深挖犯罪动机,讲述社会与个人的矛盾。

新社会派承前启后,在保留社会派特征的同时,对社会与人性的剖析更为深刻,以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为时代背景,深刻揭示社会病灶或隐患。

二、阅读札记(部分剧透)

九州的香椎海岸上,警方抵达现场时,一对男女尸体拥抱在一起,旁边是残余氰化物的饮料。

死去的男人是某科长助理,名为佐山宪一,是日前XX部重大贪污案件的关键证人。他的离世导致案件调查受阻,能让某些身居高位的人如释重负。

疑似与其殉情的女子为“小雪”饭店女招待阿时。此前有同事目睹阿时与佐山同乘火车,且状似亲密。

似乎能从佐山之死中嗅到阴谋气息,但就现有证据而言,将其定性为情死案件并无不妥。

不过,佐山口袋里的一张餐车用餐收据引起了刑警鸟饲重太郎的注意。案件的走向因此发生了转折。

收据显示只有佐山一人用餐,多年的刑警经验令鸟饲从中揪出一丝疑点——倘若是即将共同赴死的情侣,情深至此怎会独自就餐?

带着这个疑问,鸟饲重新到了现场,打听案发前一晚的情况。

他得到了两份证言,一是水果店老板看见一对男女从21:24分到站的国铁香椎站向西铁香椎站走去,那也是通往海边的道路;读后感www.simayi.net另有一公司职员看见一对男女从21:35分到站的西铁香椎站下车。遗憾的是,由于夜间昏暗,两人都没能看清男女的衣着,只能依稀分辨男子身穿大衣,女子身着和服。

假使两人看见的是同一对男女,两站到站时间相隔11分钟,鸟饲用不同的步速测算两站之间的距离,发现步行仅需6-8分钟,那么中间的几分钟两人是有什么事耽搁了吗?

假使不是阿时那一对,怎么会如此凑巧,更何况公司职员听见女子用东京话说了句”这真是荒凉啊”。

东京警视厅的三原纪一接过这一案子,带着鸟饲的疑问继续探寻真相。

警方断定佐山与阿时为情侣,其唯一证据是在案发前几天“小雪”的其他女招待恰巧看见两人同乘特快列车“晨风号”。

而女招待之所以能看见两人,是因为那天她们在十三号线月台送行饭店常客安田辰郎,安田发现了阿时并提醒她们,于是她们看到了停靠在十五号线的“晨风号”以及车上的阿时与佐山。

然而,在十五号线与十三号线之间并非没有视线阻碍。三原经过查探,发现一天之中仅有四分钟的间隙毫无障碍。

也就是说,女招待们恰巧在那短暂的四分钟内看见车上的阿时。安田则由于妻子卧病镰仓需要经常乘坐横须贺线。

即四分钟的秘密是安田刻意所为。

到这里,文章的标题的浅层含义也浮现了出来。站点与站点之间,靠着时刻表串联成线,案件的推理也是解谜时刻表和路线的过程。

接着往下推理,安田为何要制造四分钟内的目击证人?他和这个案子有什么关联?他在案发时的行程为何是在和九州相反的北海道?

之后我就不剧透了,总之案件高能到手抖(OPPO记得打钱)。

整个故事就是一个巨大的时刻表诡计杀人事件。从目击证人的设置,到不在场证明的伪装,靠着海陆空三种不同的运输方式实现(令人不得不叹服日本人的时间观念)。

松本清张并未过度渲染离奇的情节和恐怖的气氛,而是平淡自然地讲述故事,却又能深深吸引人往下一探究竟。与大部分“顺叙”手法描写搜寻线索追踪犯人不同的是,《点与线》采取的是半公开犯罪嫌疑人的方式:三原知道安田有问题,安田也知道三原知道自己有问题,但是三原暂时揪不出他的狐狸尾巴。

这就将推理的重点放在了如何收集证据驳倒嫌疑人布置的“严密”证据链。故而侧重于剖析其犯罪心理与动机,这使得其小说文学色彩凸显。

整篇文章逻辑推理清晰,语言简洁,案件进展不拖沓,十几万字读来很快。

刑警鸟饲和三原的形象塑造很成功。作为普通人,没有超群的推理能力,他们凭借职业信念,坚持不放过一丝可能,最终拨开案件迷雾。

当然,作为早期的推理小说,《点与线》(连载于1957年)仍存在一些缺陷。就我个人阅读体会而言,结尾用一封信说明案件的结果略显突兀,阿时和佐山的关系,安田和阿时的关系,都有点交代不清之感。

同时,时代局限性导致我对当时乘火车飞机居然可以不实名表示无法理解,想知道一个人有没有坐这趟车,在哪里下的车都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这也就增加了侦破案件的难度。

作为社会派的开山之作,《点与线》所要表达的社会含义较为深远。佐山和阿时之死背后是官商勾结的黑幕,两个原本无关的人却因为杀意的线连了起来。安田想要讨好政界反而因为走投无路而自杀。之后的案件如何处理则语焉不详,这样的开放式结局给人留有追问与反思的余地。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Powered By 百家笔记网

赣ICP备2020013781号 Copyright https://www.simayi.net .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