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人》读后感3000字!
透过《伦敦人》一书,我们看到大洋彼岸相似又相异的伦敦,这里有开放兼容、黑人社群与不同宗教混合的社区,也有诉诸于普世价值的种族运动。以下,是浦睿君摘编《伦敦人》中,不同普通人讲述的种族故事。
纪录片《人生七年》
01.黑人社群、穆斯林、基督徒生存的社区,孩子似乎天生理解更多
我的孩子在贝思纳尔格林上中学,那里有很多黑人孩子。他最好的朋友来自一个有十个孩子的尼日利亚家庭,他们一家人经常来往于英国和尼日利亚之间。
他中学阶段就有锡克教的朋友,有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到现在也还是如此——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追求,但大家都有个共同的特质。就连食物也是如此,我们身边都是土耳其商店、印度商店,多种多样。
他能非常自信地拥抱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我经常担心一些事情,但他拒绝为这些事情忧虑,可能这就是他的少年气质吧。
大家总听到关于刀伤案之类的事情,虽然我觉得这有一部分是媒体在危言耸听,但确实有一些孩子在这类型事件中受重伤,甚至被杀死。这太可怕了,但我不认为有些中产阶级家庭说的“我们不希望孩子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所以干脆把他们带走吧”是这些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法。
我不是说我要留下来当什么烈士。我们喜欢这里,因为这里很多元,很有趣,各种文化都在这里汇聚。我们住的那条街的尽头是清真寺,这里还有很大的土耳其社群,路的那边则聚集着伦敦最大的犹太教哈西德派群体,再就是黑人社群,他们一半是穆斯林,一半是基督徒。实际上,这些社群都和平相处着,我认为这样的现状背后有着重要意义。
在伦敦,特别是在哈克尼区长大的孩子还会拥有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那就是他们能够学会如何面对、处理或者是避免社会冲突。有很多信号是我儿子能感知到而我感知不到的。有时候我们能看到一些看似非常平常的景象,比如人们站在一起的方式,有的是保持着一定距离,有的则不然——这些背后都是有原因的。还有就是什么时候能跟别人进行眼神接触,什么时候最好不要有眼神接触等等,我儿子能知道这些事情的规律和原因。
这种能力看起来像是天生的,但实际上是多年的学习积累。我觉得这是一种真正的技能,在这里长大的孩子就是有这种特殊的“天”,有理解这种情境的能力。当然,这也是一种生存机制,可以转化为别的用途。
02.你无法将所有反抗情绪从伦敦消除
那是发生在1993年的种族谋杀案。
情况大致是这样:斯蒂芬·劳伦斯当时在布莱克希思警校上学,放学后跟朋友杜维恩·布鲁克斯一起走,然后一些白人男孩就向他们跑过来,冲他们叫喊着侮辱性的话。
那些白人男孩说“过来啊,你这黑鬼”之类的。他们其中一个人抓住斯蒂芬·劳伦斯。杜维恩·布鲁克斯跑掉了,跑着跑着才发现劳伦斯没有跟他在一起,他折回去后发现朋友倒在地上的血里;他完全惊呆了,不知如何是好,就跑到对面的电话亭打了报警电话。警察来了之后,把杜维恩·布鲁克斯当成犯罪嫌疑人。他说,这是我的朋友啊!警察却问他,你确定这些白人男孩叫你“黑鬼”?你确定吗?后来,布鲁克斯说,那个时候警察更应该问的是那些白人男孩的形体特征——问这些才合理啊。
他的朋友才刚被人谋杀,警察们却把他当成犯罪嫌疑人......事情就是这么发生的。一个悲伤的故事。他们到现在都还没找到凶手。你无法将所有反抗情绪从伦敦消除。现在,警察会强制人们提前申报抗议活动,要把游行路线公布出来。
这确实有用——有用到某一天,它会失效——失效的那一天就是有事情发生的那一天。他们把抗议的学生限制在某个区域,但总会有人在这个城市里挂起标语,也可能会有傻傻的单亲父亲穿上蜘蛛侠或蝙蝠侠的衣服,把自己悬垂在白金汉宫外面;或者在提问时间,会有人把一罐粉砸到首相头上。好极了。危险的是,这种游行示威慢慢变成“一日游”了。
记得在伊拉克发生了什么吗?来抗议吧,出来玩一玩,喊一喊,然后回家。结果呢?什么都没有。在伦敦,你可以通过抗议活动达成一些事,但如果我们只是在一个下午进行一场秩序良好的游行,是什么都达不到的。
03.种族歧视和说“对不起,我只读红色封面的书”一样搞笑
我喜欢在这里的各色人种,他们让这座城市充满文化活力。
你要是去埃奇韦尔路看看,还能看到有人抽水烟什么的。那种场景让你感觉像是身处阿拉伯半岛,但实际上你却是在埃奇韦尔路。或者,我也有可能站在布里克斯顿市场,却感觉自己到了圣卢西亚。
我很喜欢这种感觉。我总是去布里克斯顿市场。我在那里也有房子,但平时去那里就是为了买点鱼。在布里克斯顿的鱼店里,会有十个黑人女人告诉你怎么买鱼。“不行啊,伙计,买鱼可不能那么搞......”我完全不理解种族歧视那样的事。我觉得真是令人费解。这个问题就好像你走到图书馆里,然后跟图书管理员说“对不起啊,我只读红色封面的书”一样搞笑。
04.混杂、景象迷人、独一无二的伦敦
我知道伦敦是个混杂的城市,但我以前实在不喜欢那种族群聚居。
去年,我在汉韦尔工作,那地方就在伊灵附近,等于是在绍索尔的门槛上,完全是另一个世界。那个地方跟我看到的伦敦其他地区都不一样:读后感www.simayi.net你开车经过高街和百老汇,一张白人脸都看不见,但你会看到所有的杂货铺和商店都涌上街头,人们从敞开的橱窗里叫卖食物。那种景象迷人、独一无二。
我竟从未见识过这样的地方。我一直认为,伦敦相当混杂,人跟人都紧挨在一起。但这样的景象着实令我大开眼界。这跟我在奥瓦尔工作时见识到的一样,很多非裔加勒比人聚居在一起,他们跟其他地区是隔离的。我原以为文化隔膜会是一个很大的障碍,但文化隔膜其实并没有那么严重。
有人告诉过我们,进清真寺需要脱鞋,但我们不能脱掉靴子,因为它们是安全靴,鞋头是用不锈钢做的;所以我们进清真寺时他们给了我们一些鞋套,有点像浴帽的东西,套在鞋上。我还从来没碰见过文化造成大问题。如果有人叫了救护车,大家就会知道这是出了紧急状况,人们会说:“直接进来吧。”这不是什么问题。那些男女有别的地方也是一样。
关于产科,有人说,在某些文化里,男性参与接生是完全不可接受的。但我接生过印度宝宝、白人宝宝、黑人宝宝等等,这些从来都不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