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生存指南》读后感3000字

作者:梦到电子羊

作为2020年头号黑马网剧,《隐秘的角落》确实好看。这部网剧立意奇,讲述了三个小孩和一个成年杀人犯,玩猫捉老鼠的致命游戏。

如果去看看这部剧的原著,相信很多人会倒吸一口气。电视剧做了不少美化,原著里三个小孩的表现完全符合书名:坏小孩,是真的坏。他们身上的坏与张东升的恶彼此照应,相互吞噬,最终成人的恶不敌小孩的坏,被完全侵吞。

这带出了一个疑问:坏是天生的吗?有些人天生就是罪犯,是因为他们有犯罪基因?

从这部网剧里,我们可以一窥而知,虽然遗传在个体发展中扮演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但显然是后天的环境,即家庭的抚养方式更能激发一个人去犯罪。

朱朝阳的亲生父母并非是大恶之人。父亲是个商人,爱面子,妻管严,很疼爱自己的孩子。母亲是一个景区工作人员,能干强势,对孩子期待很高。这是很典型的中国式父母。

但可惜朱朝阳没有拥有一个完整的家庭。亲生父亲把全部的爱给了和小三生的女儿,刻意忽视他的存在。母亲活在对小三的怨恨里,向朱朝阳灌输这种仇恨,为日后的悲剧埋下了导火索。老师告诉她孩子在学校很孤僻,没有什么朋友。这位母亲回答只要成绩好就够了。她似乎从来都不关心朱朝阳的内心世界。

毕淑敏曾经写过一句话,“所有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这句话可能有些过于绝对,但不可否认,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它塑造了我们的性格、行为习惯,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左右了我们的人生。

虽然很少有人会成为十恶不赦的杀人犯,可我们在生活里常常感到的困扰问题,容易发怒,不自信,自私、对他人极度依赖……都可以追溯到原生家庭里。

英国作家奥利弗•詹姆斯撰写了《原生家庭生存指南:如何摆脱非正常家庭环境的影响》,通过追寻伊丽莎白二世、查尔斯王子、迈克尔•杰克逊、伍迪•艾伦、小布什等名人的成长轨迹,剖析原生家庭带给人的是非观、关系模式和自我界限,帮助读者认清自己,探索出一套更健康的模式以处理原生家庭问题。

无论是单身的人,还是抚养孩子的家长,都可以从本书里获益匪浅。

1、0~6个月形成的自体感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二世曾经做过一个实验,挑选一批聋哑人照顾一批刚出生的婴儿。他想观察这群婴儿如果缺乏沟通交流,是否能够存活下去。

这群聋哑人每天很负责地照顾婴儿,让他们吃饱喝好,睡足觉。唯独不和他们情感互动。

结果婴儿虽然在生活上被照顾得很好,但还是接连死亡。这个实验证明了只关注婴儿的生理需求,不关注其情感和社交需求,婴儿是无法存活的,更别谈健康成长。

缺乏共情的早期抚育可能会造成不成熟的年轻人,导致他们自体感弱,他们心理发展受阻,会表现得像小孩一样鲁莽,以自我为中心。

伍迪•艾伦是好莱坞知名的大导演,他才华横溢,拍过很多经典电影,如《安妮•霍尔》《曼哈顿》《午夜巴黎》。

这样一位泰山北斗级的人物,在私生活方面可以说声名狼藉。他多次卷入到不伦之恋丑闻中。这可能和他婴儿期遭遇经历有关。他的母亲是个攻击性很强的人,对他态度消极。伍迪•艾伦变得不喜欢和人接触,不合群。6岁时,他就已经细致地想象死亡的模样。他成为一个愤怒、带有潜在恶意和破坏性的人。

2、0~3岁形成的关系模式

为什么有人在人际关系里常常感到不安?这和我们的依赖模式有关。

约翰•鲍尔比提出的依恋理论里,只有一种是安全型依赖模式,这类人觉得和别人建立亲密的情感关系并不难。无论是依赖他人或让他人依赖自己,都感到很自在。

如果说这对于他们而言,是游戏里面最简单的。那对于不安全型依赖模式的人,这个就属于地狱级别难度了。他们可能是回避型依恋,缠人型依恋、混乱型依赖。

0.5~3岁是一个很敏感的时期,我们在这个时期形成对其他人的基本期望,主要是对照顾我们的那个特定的人。

譬如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孩子见不到妈妈,就会大哭,因为和妈妈分开,他们熟悉的情感互动不见了,就会引起他们恐慌和焦虑。如果孩子依赖母亲,他熟悉这种模式,长大后他会不由自主固定这种模式。

现实生活中会有一个很常见的问题,到底是全职妈妈好,还是上班族妈妈好。通常人们认为有了孩子后,妈妈最好要陪伴孩子,等到孩子3岁后再出去工作。其实只要找到合适的代替照顾者就可以解决了,他们必须要足够敏感,避免让孩子产生不安全感。

3、3~6岁形成的不同类型良型

良心具有3种不同的类型:惩罚性的、脆弱的或善良的。它形成在人的3~6岁。一个人从婴儿期开始就发展出自我,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接受自外界的信息,开始分别出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内心进行不断地斗争,抑制住自己的生物本能。这其中父母对孩子的引导方式发挥着巨大作用。

引导方式不同,就会让孩子产生不同的良心。譬如过于严厉的父母会养出惩罚性良心的孩子,会使孩子过度内疚,害怕做错事。这在国内家庭教育里几乎很常见。

钢琴家郎朗的父亲从小对他非常严格,为了让郎朗实现自己的音乐梦想,逼着他苦练钢琴。有次朗朗参加学校活动耽误了回家练琴的时间,仅仅是晚了一个半小时,却被父亲误认为偷懒。父亲疯狂吼他,认为他毁了全家的生活,甚至拿着一瓶可以致死的药:要么你将这些药吃掉,要么就更刻苦的练钢琴。

在这种极度压抑的气氛里,郎朗终于有一天爆发了,用拳头疯狂捶墙,以致三个月都不能弹钢琴。

幸好郎朗获得了成功。但只有一个成功的郎朗,更多失败的郎朗,我们看不到。又或者他们已经变成了恶魔,成了另外一副样子。

如何摆脱原生家庭的束缚

看完前面部分,我们终于可以长吁一口气,原来我们冷漠、自卑、过度依赖他人等等不好的一面,不是天生如此,而是后天形成的。

那如何摆脱原生家庭的束缚呢?

奥利弗·詹姆斯给出的妙方是内省。

改变的发生主要通过内省,它是自我认识的特殊形式。我们可以尝试和亲近的人谈论自己,进行自我暴露。如果不想和亲近的人说,我们可以选择心理咨询师或心理治疗师。

很多人情绪不好,都习惯憋在心里自我消化,实际上在这种糟糕的情绪状态下,人越想越容易走进思维死胡同,自己解决不了就借助酒或者毒品来麻醉自己,形成一种上瘾习惯。

最后作者建议以自己的情绪审视为基础写一个故事,成为自己的剧本作者。

第一步思考生活中有哪些真正让你困扰,或者不快乐的问题。

第二步思考你能够做些什么,以及什么阻止你这样做。

第三步定义你自己,从家庭剧本、良心、依恋模式、自体感四个方面来依次描述自己。

第四步虚拟一个故事,主人公是你,但这次你通过设计情节,让自己改变行为解决了这些困扰。

原生家庭就像一个舞台,起初我们什么也不懂。这个空白的剧本由父母来填写设计,按照他们想的来演出。当我们长大了,我们可以创建自己的新角色。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Powered By 百家笔记网

赣ICP备2020013781号 Copyright https://www.simayi.net .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