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星人之恋》读后感3000字

他们正在变成聋子、瞎子,对他人甚至对自己视而不见。

提及德语文学,也许大多数读者的第一反应就是:思想性强、可读性弱。这自然与德国深厚的思辨文化有关。十七、八世纪,伴随着如火如荼的启蒙运动,现代德国文学应运而生。彼时德国刚刚结束三十年战争,经济社会发展遭受重创,这对文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张玉书教授就曾提到,由于社会衰败,囿于贫困孤寂的德国文人转而沉浸于“内心世界的体验和个人感情的抒发……耽于沉思……被迫成为思维王国中的巨人”。其实,德语文学历史上名家辈出,歌德、席勒、莱辛、托马斯·曼……都是为文学圈乃至大众所熟知的人物,但一谈及作品阅读,又不知会有多少人打退堂鼓。德语文学晦涩高深的“标签”似乎相当根深蒂固。

不过,近年来,德语文坛新生代作家不断涌现,他们在继承德语文学哲思氛围的同时,更着眼于当下,写作风格也更灵活轻松,尤其是中短篇小说写作领域,在较短小的篇幅里注入深刻意蕴,简直是德语小说作家们的拿手好戏。而匈牙利德裔作家特雷西娅·莫拉,绝对是这个群体中的佼佼者。

1971年,莫拉出生于匈牙利的一个德裔家庭。1990年,莫拉移居德国,开启了她在德语文学上的征程。虽然是移民作家,但从小双语家庭背景的熏陶,令她的写作语言并没有烙印上鲜明的匈牙利特点,反而更贴近德语文学,尤其是其冷峻犀利的写作风格。她的故事中的地点——柏林、布达佩斯、伦敦、名古屋等,不过是人物登场、故事展开的舞台,她的镜头始终对准了舞台中心的人物,冷静并如实地记录他们的悲欢离合。有些评论家甚至认为她的笔锋冷静克制到近乎“冷漠”,就像个毫无感情色彩的镜头。罗兰·巴特在谈论“作者之死”这个概念时,认为“读者的诞生应以作者的死亡为代价”。而尤其在当下这个信息飞速传播的时代,每个参与者、读者都会为其添上形形色色的注解,作者原本的意图很容易就变得面目模糊,因此笔者认为,聪明的小说常常是由作者提供素材,进行冷静克制的描述,而其余的便交给读者来想象与诠释。而莫拉在其代表作《外星人之恋》中,便将这一点做到了极致。

《外星人之恋》是她的中短篇小说代表作,收录了十篇作品,这十个故事中,角色们各自有着不同的身份、地位、教育背景、人生经历,有以跑马拉松为人生支柱的老头儿,沉迷于开家庭客栈的非成功律师,有离异的单身父亲,有打黑工来供养艺术梦的波兰保洁阿姨……但他们无一例外的都是徘徊在生活边缘的非成功人士、“异类”、别扭的存在。正如在其中一篇《往事并非如烟》中的客座教授所说:“如果我有什么强项,那就是建立常规。常规要有许多小小的修正,以便它们能把日常的单调维持在最小限度。”他们擅于甚至热衷于建立常规,然后便可一劳永逸地按照常规的安排生活下去,他们让常规填满身体、思维,就像钟表上的针一样,按部就班地沿着一成不变的轨道行进。

这些人缩在常规打造的天地中,从喧嚣的世界中自我放逐,也放逐世界,但世界似乎并不打算轻易放过他们。正如上文所说,常规需要修正,钟表也需要调试,他们的“无限循环”式的生活也不时会被打断,而他们也不得不努力去修正,以维持常规,但结局往往事与愿违。

例如,在第一篇《鱼游,鸟翔》中,除了参加马拉松比赛就从未离开过自己生活的街区的老头儿之所以奋力去追抢劫者,以致跑到了另一个城市,不单单是为了追回财物,更是为了修补他突然被打破的闭环生活,他需要那些物品以回到原本的生活轨道上,然而,为此他却更加偏离了原本的平静轨道——跑到了另一个城市、甚至引发暴力。又或者如《肩搭抹布的自画像》里,对于主角费尔卡而言,男友费利克斯是她在柏林这座巨大的城市中的锚点,她无论去到哪里,总有可回去的方向。然而,当这个“锚点”想要移动的时候,她十分抗拒,但为了避免与锚点的断联,她又只能怏怏不乐地妥协……

而且,不知有意还是无意,在莫拉掌控的舞台上,常常会出现一个与“外星人”对应的人物,如同“二重身”的设定。相较于主人公,这些人步伐坚定、信念明确,他们坚定的生活态度有时会对主人公造成威胁,有时则会带来诱惑,他们是常规中突然出现的不可控的未知因子,譬如《永动机》中的另一个汤姆,《礼物或观音搬家》中妻子薇拉。有时,这个“二重身”也许会分化为两个相斥的角色,仿佛对应着主人公内心的矛盾,譬如第二篇《外星人之恋》中的桑迪与艾娃,就如同天平的两端,而主人公蒂姆在天平中央摇摇欲坠,而最终,终有一方落败,但结局仍旧扑朔迷离,前方似乎仍旧毫无出路。

在这个“人人皆是孤岛”的时代,这样一群人,似乎称之为“外星人”毫不为过。他们迷失自我,却又寻求亲近,同时以顽固的方式保持着自己的理想主义。读后感www.simayi.net他们似乎被社会排斥,同时也在自我放逐;他们渴望情感寄托,却仍旧维持着彼此之间的陌生感;他们擅于为自己的生活建立常规,偶尔却又试探着想去打破……当处在闭环生活之中时,他们也许能觅得一时安稳,但循环往往会被打破,而他们被生生地从蜗壳中拉出来,其生存的脆弱性也就由此展现在人们眼前。

其实,在现代社会,“孤独”“疏离”“放逐”已然成为了刻画当下的文学作品中的主流词汇,但莫拉的特点不仅在于揭示了人们“主动”被放逐的现状,还在于她独特的写作风格。她的文字并没有什么华丽或优雅的辞藻,而是非常平实、不加修饰的词句,却处处都是细节,就像平平无奇的木制建筑,内部藏着巧夺天工的榫卯构造,外观毫不起眼,内里大有乾坤。这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叙述视角的无缝转换。《外星人之恋》中的故事一般都是以第三人称展开叙述,但突然就可能会变成第一人称,有时会用括号来提示,有时却毫无预兆。当读者迅速意会了这种切换的时候,强烈的代入感和画面感扑面而来,仿佛正跟随着电影镜头在场景中漫游,时而迎面怼来一个脸部特写,凸显情绪幽微,转瞬又变成超大广角,纵观全场。而时而出场的的括号文字,则如同是一个毫无感情的旁白,反而更增一丝戏谑意味。

与卡夫卡、穆齐尔齐名的德语作家约瑟夫•罗特在描述他所处的十九世纪的社会氛围时,曾说过,就好像每个人都在自己周围竖起了一座巨大的冰山,社会分崩离析,变成一个个奇点。而莫拉在这些短篇中刻画了她眼中的这个世界,在她看来也许人们不再在身边筑起冰山,但他们正在变成聋子、瞎子,对他人甚至对自己视而不见。因为直面现实太痛苦了,逃避的最好办法就是建立一个常规的循环,然后让自己陷进去,自动跟着循环生活,忽视自己的个人欲望和情绪。艺术是生活的镜子,而困在莫拉的文学之镜中的,就是她笔下的主人公们,那些被当作“外星人”的男男女女,也许你我也都能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像。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Powered By 百家笔记网

赣ICP备2020013781号 Copyright https://www.simayi.net .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