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蔷薇花与十字架》读后感心得体会:
这本书读起来,感觉有些吃力,好多晦涩的句子需要反复的读,有的名词得查查才知道,尽管如此,过程有点痛苦,读完再去回味,会发现作者讲的确有其理,甚至有的地方还开阔了认知边界,一种奇妙的读书收货。书名中蔷薇花与十字架分别象征着理性和信仰,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理性思考有着不同的判断标准,而有一些冲突又是理性不能解决的,因而不得不诉诸个人信念,犹如信仰一样。两者分属一个空间的两端,又相互交错相生,相互交融共同解释着遇到的现实问题。
正是因为作者在德生活学习的近距离观察,写下了观察笔记,让我更能真切的看到世界的平行空间所发生的一切。看到德国除了在经济实力,科技水平,人居环境方面的领先外,更重要的是在政治公正,贫富差距,社会友好上胜过其他发达国家。如在2009年的德国学生运动,受教育权利的不平等,引发了大规模的学生运动。学生封锁了图宾根全市所有主干道的十字路口达四小时之久,却未造成大规模的群体性暴力事件,甚至问题进一步往前推进有所解决。由此可见德国学生运动在政治上非常成熟,抗议的目的还是对话,通过沟通解决问题,甚至静坐期间,当场与校长展开讨论,通过辩论促进理解,达成共识。这种环境下的社会舆论并没有出现一边倒的情况,可以说几十年的社会运动发展下来,德国形成了非常宽松的氛围。在即使并不完全同意抗议者的主张中,也能赞同他们以合适的方式表达意见,促使全社会共同参与讨论。犹如那句“我不认可你的观点,但我支持你说话的权利”。在“一言堂”的氛围中,更显这话的意义和分量。
书中还讲述了作者自己在德国的一些淘书经历,一番辛苦淘来的几本中意的好书,其中乐趣,这种感觉特别是对书虫来说,犹如感同身受的经历,如获至宝一样抚摸着旧书摊淘出的宝贝。异国他乡民族、文化的差异,却也有温暖的地方值得回味。作者还对比了两个国家的对于人民来说,买书的成本,书本纸张差异对于储存时间的意义。大量的淘来的宝贝,又在学成归来后,又不远万里把书给搬运回国,其中艰辛和乐趣自己才能体会。
选读这本书,一是源于这本书的标题《蔷薇花与十字架》,因为它立即让我想到了一个我喜欢的乐队——枪炮与玫瑰乐队,还有一位我喜欢的诗人萨松的一句诗歌:心有猛虎细嗅蔷薇。另一个原因就比较单纯:封面设计很好看,让人想到淡淡甜甜的棉花糖,特别诱人。
翻看书,作者主要在序言中也介绍到主要从自己多年的所思所想所得,以一种看似严肃却故作轻松的语调,谈谈哲学这件事情。原本抱着喜欢封面与标题的态度来读这本书,结果还是被书中一些专业的哲学态度与观点而却步。拿起来,放下去,再拿起来,又放下去,一直都没能静下心来把这本书读透彻。读后感·本想着能借此机会拓展自己认知的边界,打开哲学折扇厚重神秘的大门,可原谅我还是被这扇厚厚的大门挡在门外,一直徘徊着,想靠近却心生怯懦。
作者将全书分为四辑,包括<知识与信仰>,<自由与责任>,<学术与政治>,<民族与世界>;说实话,每一个话题都是我所感兴趣也是我渴望了解的。书中特别提到了在德国淘书的经历,对德国的书籍以及图书馆的描述,看的真是令人眼馋,这或许就是所有爱书之人的通病吧。
大学实习时有幸接触到一位老师,特别热爱阅读,而且读书特别杂什么都喜欢涉猎一些,这其中就第一次接触到《自由在高处》及其作者这位社会学者熊培云,帕特里克说,"不自由,毋宁死",熊培云说"不自由、仍可活"。可谓开启了我阅读的新边疆。后来柴静的《看见》,刘瑜的《送你一颗子弹》,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等等都让我开始思考,不仅仅再局限于个人,家庭等等,而是让我开始思考我们所处的时代,以及我们人类这样的物种,而且我开始享受这种思考或者说这种思辨能力所带给我的乐趣。因为当你真正开始认真思考一些宏大的主题时,你会发现一个更加宏观的世界,你会慢慢地找到你和这个复杂世界的相处之道,你会变得宽容接纳,世间有太多的不易与艰难,你也自有心中的方向。如果一人能够温暖纯良,自会发现和拥有爱与自由。
这是一本需要你慢慢静下心来读的一本书。因为作者原有的知识结构框架是建立在自己多年的思考阅读经历基础之上,对于大部分的我和我们来说,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会不同程度的存在知识上的偏差。这也是导致我在现在还没有读完读透彻的原因。同时在侧面也告诉我要多去接触和阅读专业性的书籍,构建自己的理性框架。作者:马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