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占心智》读后感2000字:
“与显而易见的真理反向走。”
过去,媒体行业“显而易见的真理”是大众媒体,比如CCTV。江南春的公司起名“分众传媒”,就是不搞大众市场搞细分市场,跟传统真理相向而行。同时不讲“内容为王”,不指望爆款产品行销全国,而是开创出电梯媒体这种新品类去占领宣传渠道。在分众传媒打广告的那些广告主,他们的目标客户也是中国经过细分的一小部分受众:14亿国人,5亿市民,20岁以下无购买力,50岁以上难受新品牌影响,青年人3亿。月收入3000以上的青年人1.5亿,10%的人口贡献70%的城市消费,这帮人最有价值且容易受电梯广告影响。
“……中国企业凡是成功的,一定是找到了差异化定位,同时抓住了时间窗口,采用饱和攻击,占据了心智优势,引爆了主流人群。”此句是全文核心,通篇都是对它的解读。
“未来十年,将是以主流用户需求为中心的创新时代,是以争夺用户心智为中心的品牌时代,消费升级的浪潮将让低价低质的竞争不再可行。”
这个应该算共识。所以定位理论重要,能帮企业抢占消费者心智,在分众传媒打广告就是抢占心智的具体手段。
“差异化定位。”
其实就是“与显而易见的真理反向走”的另一种表述。以手机行业为例,苹果一家独大(约占行业利润的90%),OPPO特殊在“拍照很好”,VIVO特殊在“音乐不错”,小米则“性价比高”,都过得挺好。联想手机常说自己有三大优势七大卖点,不能一句话表达出来就等于没有优势,所以我根本不知道联想居然还卖手机。
“事实重要吗?重要,但是认知才是真正的事实。”
仅从字面来说,我不同意这句话本身,但我赞同它背后的含义。借用李先生的话说,傻逼的共识也是共识,只要是共识就有价值。世上的多数事物纯属虚构,比如国家、公司,都不是真实存在的物体。我们都相信它们存在,它们就存在了。钻石、黄金没多大用处却能卖出极高价钱,正是人为塑造认知的典型案例。所有品牌皆为虚构,但只要大家都认,喝可口可乐带来的快感确实能大于百事可乐(尽管盲测的结果是百事可乐好喝),心理的认知能造成生理的改变。
“所谓企业视角,是指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产品……大多数企业都希望能够将产品的所有特点、优点一一告诉用户。然而……用户需要的只是能够满足自己需求的产品。”
如此一来,哪怕某产品的综合水准较好,竞争品的个别突出优势就可能把消费者吸引走。作者举了许多男人自觉各方面条件不错却没女孩喜欢,读后感http://m.simayi.net后来发现那些姑娘就喜欢帅哥。消费者很难全方位地评估产品,因此对产品进行差异化定位、凸显个别优势将是现阶段的核心竞争点,从过去的“只要有产品”进化到“占领销售渠道”再进化到“抢占心智”,让消费者找到选择你的品牌而不选择其他品牌的理由。人世间最伟大的力量是思想,争夺消费者心智是如今最重要的事情,对品牌的认可与否是对消费者心理认知的具体体现。
沉迷艾·里斯(Al Ries)与杰克·特劳特(JackTrout)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定位理论,就是这个:
我看到过很多牛人对该理论推崇备至,于是,又一本好书进入了我的待读书单。
“做透细分市场是做好品牌的关键。”
前文提到,分众传媒自己的宣传人群是大约1.5亿的城市中高收入青年(尽管他们自觉贫穷),分众努力占据了电梯这个极为特殊的宣传渠道:常经过电梯的人,大概率是目标人群;每天上下班都要经过电梯,这叫“必经、高频”;电梯可能没信号,或者时间太短不足以玩手机,与其无聊不如看广告解闷,这是“低干扰”。于是,分众给自己的定位是“引爆主流,投分众”,吸引与主流人群最相关的广告主。
“定位一定要回归常识,而常识就是消费者心智中已经存在的认知。”
顺应已有认知去建立新的认知,至于已有认知是否合理、新的认知是否合理,作者避而不谈。不同环境下,各类产品适合建立的认知可能有巨大差异,不能生搬硬套。
“封杀品类:在时间窗口内进行饱和攻击。”
企业、行业周期十分明显,必须抓住关键时机全力出击,在竞技游戏里叫“抓住timing”,不给对手活路。饱和攻击的具体手法跟史玉柱在《我的营销心得》里的提出的观点区别较大。江南春认为利用主流媒体狠打广告才有效果,比如大家都知道中国好声音的第一赞助商是加多宝,但第二第三就毫无印象。史玉柱则认为那样做代价过高,不如用一堆性价比极高的小媒体连番轰炸。我估计这可能是因为时代不同:在史玉柱的时期,中国出现了许多大名鼎鼎的央视标王,花费极大代价在央视核心时段打广告,之后纷纷衰落破产。那时大媒体的性价比显然是极低的。如今宣传渠道多样化,初创企业又往往手握大笔的风投资金,再打大广告可能非常划算(也可能是我好久没看记错了)。
“占据特性:讲自身优势无限放大。”
封杀品类策略是用来抢行业龙头地位的。如果行业已有老大,新企业可以突出自己的细分优势抢占利基市场。当然,细分归细分,市场也不能太小,否则没有出路。
“开创新品类:抢占市场制高点。”
作为新品类的开创者,企业在抢占消费者心智时能拥有很大优势。比如九阳豆浆机,这东西就是它发明的,在这方面做宣传就容易得多。作者提到新品类适合找新渠道推销,这当然是有道理的,主流渠道不喜欢推广新产品,
但也像给自己的分众传媒打广告。
“内容可以死缠,渠道不能烂打。”
脑白金的垃圾广告商业效果很好,得奖的创意广告可能毫无商业价值,所以内容可以死缠。渠道不能烂打主要是说很多企业没能按照一定节奏播放广告,匆匆忙忙打广告又匆匆忙忙停掉,没能在消费者心中留下印象。后面就是一些广告心得的具体论述,如不同渠道广告适合展示的产品特性不同,也适合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展示,比如在嘈杂卖场用大文字、突出包装的手段推广休闲食品。这些内容很适合专门搞传媒的朋友,我只要了解大概思路和原因就够了。
全书内容丰富,有趣的点不少,比如打广告不追求爆款,但追求可量产的80分;比如反思分众传媒在战略上、资本运作上的许多过失。我不打算一一列举,那样花费时间过多,不如用来阅读下一本书:《机构投资的创新之路》。相关文章:抢占心智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