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自传》读后感1000字:
我从荣格对他自己的童年的描述中曾多次出现过“好奇心”和“原罪”,这让我想到:如果你对一个人的行为感到好奇,便会去分析其行为的动机,探索其内心的欲望,了解他为何会犯罪——原罪。而我们的分析总会带有一定的主观猜测,这可以追溯回自己即伊德,再感受到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渴望及希望自己能获得什么,这些思想对我们的行为作出了引导,若是不好的方面,便可能会引发因原罪而犯下的罪行。
荣格和卡伦都是弗洛伊德的门生,他们都在弗洛伊德的基础上对其吸收和批判,他们都看到弗洛伊德的理论的局限性,只看到了个人的潜意识,但是人类的行为还有很大一部分受集体潜意识、不同群体文化的影响。我认为荣格他自身的局限性是因为他所处的时代,他的家庭的背景,他的父亲是一个牧师,荣格是一个基督教徒,所以荣格希望用上帝来解释这个世界,我觉得这本身违背了科学性,并且会让心理学理论变得不可知化。读后感·荣格在他的童年这部分认知中太过个人化,特殊化,他认为他小时候的梦、雕刻的玩具都有性的意向,都有远古含义在里面,我个人觉得,小孩子在认知这个世界的过程中,大脑灵活度较高,他们更善于把吸收到的东西组合成一个新的东西,他们渴望创造出自己的世界,他们的行为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多重体验感,每个小孩子都会有的,只是记忆深浅的关系。而在他的中学时代,荣格热衷用上帝来解释他所认知的一切,我觉得这也是正常现象,中学时代是一个人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荣格自传其实是描写了一个在哲学之路上孜孜不倦的追求真理的人,在他童年的时代,他热衷问我是谁,这个世界是什么,他对自然有浓烈的兴趣,他可以操控自己的身体,让他生病,到中学时代,荣格意识到他具有主观能动性,虽然这是在外力的作用下——父亲觉得荣格以后没有出路,但是他从我是谁过渡到了我要做什么。
感叹于荣格对生活的细微体验,更感叹于其对生活的一丝一毫的思考!
事情发生于我们的身上,我们顶多是感叹几许时间的匆匆,而缺少一种相应的思考。童年的经历对于荣格个人品格和往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甚至直接为其研究提供了个人例子。或许我们也可以尝试在匆匆的时间洪流中细细地品味一下我们的生活,我们身边的一切。
荣格在与佛洛依德有不同意见时,自己及时与其熟悉且佛洛依德已视荣格为己出的情况下,也敢于坚定自己的观点,实为难得。作者:余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