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坟》读后感2000字:
笔者从自身成长经历入手,以独特的视角,阐述了普遍存在于大学生群体中的两大问题,迷茫和颓废。该书从社会需要出发,颠覆了传统教育观念,并以犀利的文笔,痛斥了存在于大学中两大类学生----不努力者和瞎努力者,不仅对大学中堕落的行为如沉溺游戏、网络聊天、恋爱等而忽略其他学习的堕落行为,也对大学中疯狂学英语,考四六级,考研,考证,追求分数等提出了批判。与此同时,提出了软实力——包括思维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领导力,快速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性格品质等,并创办了第一家软实力教育企业。
该书营造出浓厚的营销理念与商业思维,批判当今学校教育的陈腐落后,缺乏创新,束缚个性,同化思维。同时存在过度夸大,营造刻板印象,以偏概全,捧商业而轻学术轻事业(此处‘事业’相对于企业而言)的现象。孰是孰非,孰对孰错,应当辩证来看。
我非常认同书中所提倡的软实力,也清楚认识软实力之于我们的重要性。无论从事任何行业,无论求职、就职于企业还是事业,软实力之于我们,都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关于人际交往,沟通交流上的一句话,令我感触很深“你们的逻辑不是我的逻辑,你们的逻辑是‘因为你不行,所以你不去做。而我是‘因为我不行,所以我去做’。我的成长中,刻意的逃避了这方面的短板,甚至做兼职,也刻意躲避需要言语交流的那些,因此错失了许多可以学习提高的机会。
书中用形象的分类阐述了存在于大学生中的现象,如“宋江型”“西毒欧阳锋型”“游戏战神型”“神雕侠侣型”,几乎每一个大学生都能从某一个或者某几个分类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不得不佩服笔者的情商,看目录时略觉犀利,但看正文时并没有引起不适感反而觉得发人深省。虽然笔者学了一个并不喜欢的中文专业,但从行文中的一些引用可以窥见文学历史功底非常深厚。
但是书中时时刻刻营造的商业思维却依旧令我迷惑。笔者不仅是一个教育者,也是一个企业家,是一个极具商业天赋与商业思维的人,也是一个有着丰富的知识阅历经验并且极富创造力的人。但我想,如果笔者是一个成功的地方官员或者一个很有名望的学术泰斗,再去写应对大学生迷茫的书,其侧重点会否又不一样?书中的每一个举例,都在渗透着商业至上、创业至上的理念。
但似乎在“选择属于你自己的美好”章节有了转折,笔者举了一个矛盾考公务员还是创业的学生的案例,该学生尝试创业但是失败并发现自己不适合创业选择了当公务员。笔者也举了自己和研究生时同学性格的不同的例子,以证实自己适合创业而同学适合做学术。读后感www.simayi.net对“选择属于自己的美好”表示认同。继而在下一章节,再次对稳定的编制工作进行痛批,说那是庸人聚集的地方。就好像上述公务员不是编制,上述教授不稳定一样,有矛盾之感。
该书对高等学校教育的弊端似乎有夸大之嫌,比如师生相互忽悠,比如学校拒绝商业,视商业为洪水猛兽,对学生过度保护。高校教育中不乏此类现象,也不尽然。仍然有一些负责任的老师,启发学生思维,尊重学生个性的老师。该书提出了学校也在商业化的观念,比如收取各种费用,比如社团活动让学生去外面拉赞助。此处对于企业和事业知识上有所欠缺,不做赘述。
对于硕士生,博士生,笔者似乎营造出一种“呆板木讷,眼神空洞,面无表情,话都说不利索”死读书的刻板印象,并一再拿迫于生存压力而自尽的研究生杨元元举例,借以告诫盲目考研的大学生。但我认识的一些研究生并不是这样,他们也有着丰富的见识,活跃的思维,丰富的爱好,极强的语言表达沟通能力。也许此书只是在说混迹在学术人群中的大批水军,但却给我一种研究生就是这样的感觉。且该书极其推崇商业思维,非常推崇创业。笔者在创业的路上一路摸爬滚打,披荆斩棘,最终不仅实现了自身事业的成功,自身性格的完善,也收获了很多经验值。但也有些学生也在创业路上丢盔弃甲,甚至负债累累,心理素质不够的也有像上述杨元元一样自杀的。所以,凡事皆有两面性。虽然笔者也在后面论述了大学生创业需要考虑的问题和需要承受的代价。但此书中仍然渗透着浓厚的商业氛围,灌输着营销理念。
凡是企业,皆为盈利。不管是四六级培训机构,考研考证专升本培训机构,教师资格证等硬实力培训机构,还是软实力教育公司。不是说视商业为洪水猛兽,我们其实在与他们进行着一种等价交换。但是不管对于什么,都需要如书中所言,有着清醒的头脑与足够的判断能力。以足够的判断力应对他们的营销策略,如制造危机氛围,给予优惠,推销自己产品多么好,这个产品的重要性。(如教师资格证培训班放出什么什么时候后非师范生不允许报考了,面试怎么要求高,不报我的班过不了)。判断自己是否需要,是否无可替代,是否非它(某个培训机构)不可,凭自己是否可以达到目标,以及如果要报的话是否在自己经济预算或者承受范围之内。
我一直充分认同软实力的重要性,但也觉得这些实力很难通过短期培训可以获得质得飞跃的。毕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