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历史》读后感3000字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3000字:

《中国大历史》这本书拿到手中,不算太薄,但绝对称不上什么宏篇巨著。350页的书籍,它远远没有想象中的厚。读史记,艰涩难懂,许多地方甚至有些崩溃,但当真正读下来的时候,会感到一种沉沉的历史厚重感在里面;读红楼,会感到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荣辱,说不清道不尽的情怨纠葛、人情世故,但终究意难平;读悲惨或者苦难,会深深的感受到别种的“厚重”,它不是指书的厚度,而是内在的东西会压在你的心头,所以沉重,所以厚重……

但很凑巧的是,(中国大历史)的开篇,也可以说是历史的起点,它选择了是有甲骨文和殷墟遗址佐证的商朝,那便从这里开始把。相较于史记中的之前记录的那些远古时代,作者很有自知自明的没有去肆意佐证添加,就避免了很多歧义的争论;再者来说,作者开篇选用的是具有十一朝古都的西安,这点既可以为全书奠定一个基本的脉络和风格,同时也在沉重的历史中添加了一点浪漫主义的色彩。

为何?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至今还记得高中时代背诵的这首《长恨歌》,无尽凄怨哀转,真可谓是一幅活生生的历史浪漫卷轴展开到我们的眼前。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3000字.jpg

难道不是吗?

明皇,唐明皇,相必也是一个艺术气息浓厚的男子把,否则又怎么会有“君王掩面”的场景呢,这又何尝不带有点浪漫主义的色彩呢?从古到今,从唐明皇到近代的张学良,西安它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往往具有承后的功能。无论是之前的”马嵬坡”还是“西安事变”,这些历史往往就发生在转瞬之间,但总是被一两个默默无名的人完成?历史或许就是这样。

历史总是蜿蜒曲折但极富有趣味,抛开史记中记载但并未被证实的夏朝,历史的起点便初步被定义为商朝,其中从殷墟中大量出土的文物来看,读后感www.simayi.net商朝的文化最突出的便是青铜器和甲骨文。司马迁曾在史记中记载:大禹在建立夏朝以后,用天下九牧所贡之铜铸成九鼎,象征九州,即天命所归。由此看来,虽然夏朝的存在还有质疑,但无论如何,青铜器的铸造渊源极深。

历史的脉络发展,总归需要点什么,人们的生活被记录下来,用的是一种最古老简单的方式,于是甲骨文便应运而生。大体说来,“象形”、”会意”“形声”。

商之后,便周。据《史记》记载”:周后稷,名弃。弃为兒时,屹如巨人之志。其游戏,好种树麻、菽,麻、菽美。及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穀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

而在《中国大历史》第二篇章中,作者黄仁宇开头就言”:关于周民族的来源,至今没有任何史料去证实。”虽然是这样的,但总归可以确定一点的就是,周民族以农业为生。不管是史记中说的周后稷,好耕农,还是后来井田制的出现,它都在隐然说明这个问题。而至于周民族的来源,作者认为并非是其他种族,虽然青铜器的工艺有所下降,但总体来说,文字并无任何剧烈的波动,须知文字犹如人的脉搏,历史的主线。

周之后,便进入到中国最为混乱同时最为巅峰的春秋和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现象犹如昙花一现,在历史的长河中。周式微,群雄并起的时代。文化百家纷纷著书立传,法家、兵家、墨家、儒家……纷纷游走于各国之间,变革而维新,诡辩于朝堂乡村之中,犹如一粒粒珠子将历史的大幕缓缓撑起。而正如罗贯中所说的,天下大势,分分合合。纷乱的战国最终有一人结束,那人便是秦王嬴政。

秦朝被称作蛮夷小国,于乱世中企图生存而变法维新,自秦穆公霸业凋零之后,秦孝公携手治世能臣商鞅在秦地变法,史称“商鞅变法”。在此后的秦朝统一过程中,商鞅变法为秦国所积累下的家底一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秦孝公之后,秦惠文王蛰居三年,不问朝堂政务,而后东出称王,史称”秦王”。秦王猝,秦昭襄王开始接手秦国政务,携手范睢一生东征西讨,由此为秦国博下诺大家业,及至秦王嬴政,一统。

秦始皇嬴政一统,正如汉代贾谊的《过秦论》中所说“: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而在这段话中,提及了很多必要性的东西。始皇认为”焚书坑儒”、”减少别国有力量的军队”,将城中所有的富绅豪族都聚集在咸阳附近,防备他们的活动,以及将所有的兵器销毁铸造十二首金人作为震慑等等所有手段,都是在不断加强帝国本身的稳固。这些东西固然有天时地利的环境因素,但也没有办法去否认嬴政确实是千古一帝。这样庞大而成分混乱的国家,都是靠着他在往前运行。而在春秋和战国时期,那个时候的人民似乎都没有国家的概念,而始皇帝也没有去驱逐那些外来的人,集百家之长。这是必然的,等到始皇帝驾崩以后,帝国迅速崩溃瓦解,因为没有一个人可以来代替他的位置。当时他的长公子扶苏或许还有这种可能性,但被宦官赵高以及丞相李斯篡改,逼的扶苏自杀,公子胡亥即位。

接着,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各地的农民纷纷揭竿起义,陈涉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彻底来开了农民起义的序幕。一统的局面瞬间被催为齑粉,不复存在。

于是,由一名亭长建立的庞大帝国则应运而生。那人就是汉高祖刘邦,那帝国便是汉帝国。自刘邦建立汉及至汉武帝刘彻达到了一种无人企及的程度,帝国的威望和繁荣昌盛都犹如鲜花着锦的程度。

后来等到汉武帝猝,正式开启了外戚专权的局面,终止王莽篡权。

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的国家重建继而崩溃,然后继续这样的循环,追溯本源便是一个求证的过程。正如我们每个人的成长来说,它不是发现探索的过程,在很多的时候,它都是在求索。有很多东西我们很清楚且了解,但还是不明白。等到一定的程度之后,我们才能彻底的去理解这些东西。

正如这本《中国大历史》一样,其实这里面讲的东西,我们或多或少都明白一点,但总是似是而非。我读这本书的时候,觉得它就像一个小册子,里面提到的只言片语都足够我们去翻阅其他的历史典籍。它就像一个陈述起来的大纲,无论是里面提及到的国家体制还是古代的生活面貌,它都是浅谈辄止的,并没有很清晰的去说出来。固然是作者所想要构筑的框架是在过于巨大,薄薄的几页并不足以他来用。但我觉得这样会更好,而我们真正需要的不是具体的知识点,而是一个很清晰的脉络,一个历史走向的脉络。真正的史料在中国的典籍中浩瀚如烟,它们都是无数人留下的智慧结晶。但首先是我们要很清晰的去了解这个历史脉络的基本框架,而不是去看其中的某个微小甚至微不足道的部分,这就有点管中窥豹的意味了。等到这个历史的框架在我们的头脑中基本形成以后,我们才能知道我们需要去填充那些我们需要的部分。

这本书做的最好的一点,莫过于此。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Powered By 百家笔记网

赣ICP备2020013781号 Copyright https://www.simayi.net .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