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为本》观后感1500字:
读书何不求甚解?——法律电影《性别为本》分享会后感。“好读书,不求甚解”出自陶渊明《五柳先生传》,通说认为是作者借五柳先生来表达自己对读书的志趣。有了这样一个旷世清高到彪炳史册的文青前辈的倡导,后辈文人骚客也大都自谦或者自傲地标榜自己很单纯地喜欢读书,单纯到没有任何功利目的,只是享受读书之乐——熟悉我的人看到这里,应该已经能看出我对此的态度了,两个字:鄙视!三个字:很鄙视!四个字:……就不扯了,回到本文的观点来:读书当然应求甚解。
我所指的“求甚解”,并不是说要以做学术研究的深度去读书,而是说阅读的时候,要有所思考,且思考到一定深度。而这种状态是比不求甚解地“享受”读书的快乐要更好的。
经常听人说,我就是喜欢轻松地读书啊,何必要把思考的苦闷强加到阅读中来?由此,就产生了深阅读和浅阅读孰优孰劣的问题。对此,我也常扪心自问:为什么我喜欢阅读?只是因为故事好玩、可以轻松享受吗?显然不是。
我的看法是:阅读的快乐,当然可以在于对文字之美的体验和享受,但是,更大的快乐却在于思考和由思考带来的新的认识、新的感悟和新的共鸣。为何会在这次读书分享后发此感慨呢?是因为经过一年多的参与(或者说指导性参与),我发现即便是对于处于课外阅读起步阶段(正式且有意识的课外阅读)的同学们而言,“求甚解”也好过“不求甚解”——在这次的分享讨论中,这一点表现得有违明显。
这次读书会讨论中,同学们不仅仅限于对剧情的简单分析,而是由剧情引发了关于男女平等、案件审理思路、法律的实际效果、法律行业以及法制社会的发展等一系列宏大而深刻的问题的探讨,而且讨论得有一定深度。
当然,这跟读书会有将近一半的同学是法律专业的有关。但很明显的是,即便是其他专业的同学也能比较积极地参与进来,场面比较热烈,临到结束时,大家一如既往地嫌时间不够。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比较好的效果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部名为《性别为本》的影片,其内容本来就是涉及这样一些深入的法律问题的。想来想去,我觉得活动后,一个同学说的“这次讨论会是我参加了很多个读书会活动中感觉最好的一次,讨论得很有深度”,应该是一个很直观的解释。
而据一年多来的观察,每当讨论比较深入的时候,往往场面也就会比较激烈,产生很好的交流效果,同学们的感受、反馈也最好。反之,有几次泛泛而谈的“各自表白”却不见得效果好。补充说一句:上述发表感慨的同学并不是法律专业的。
在此之前,作为读书会的年长参与者,我其实也曾一度认为,可能读一些轻松简单的文学作品,然后进行简单轻松的交流,分享快乐和美好,同时避免艰难的深入思考,才能不打击年轻书友们的积极性,留住为数不多的实际参与者。
作为一名老师,我也觉得在教学中简单易懂的东西才是学生喜欢的,因为容易学嘛!但是实际上,慢慢地却发现,有一定深度的东西反而才是学生们(相当一部分)更心仪的——这或许也解释了为什么法律专业知识显然比其他专业似乎要更抽象难懂一些,但是法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却反而更强。读后感www.simayi.net同样的,在课外阅读中,如果能遇到一些比较深入且具有思辨性的东西,往往也会是印象更为深刻的。而读书讨论中,能够吸引书友的,其实更多的也是那些引人深思的观点和分析。而这些比较难的、深入的思辨性观点和分析,不就是“求甚解”的内容吗?
最后一个问题:为什么反而“求甚解”会更有吸引力呢?我的看法是:现代社会里,人们毕竟是存在和生活于一种不满足的或者说充满疑问和难题的状态之下,所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每个人无可逃避的状态。
因此如果能够得到解答,当然会带来一种释然的愉悦。而对于20岁左右的大学生而言,这种状态也许比久经风霜而有些许麻木或者坦然的中老年人更需要这种获得解答的释然——我想:如果年轻时能有这样一种“求甚解”的状态,真是一种幸运,因为它在人需要成长的时候,给了人最大的成长机会。
最后,不要忽视了陶渊明名言的后半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有所“会意”,才得“欣然”,这不就是困惑得到解答时那种释然的愉悦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