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漫游者》读后感1000字:
昨天下午和晚上我读完了吉布森的《神经漫游者》,说实话,我读书有一种劲,不读到最后一页,总是不能舒一口气。
我先谈谈读这本书前的事。去年夏天的《遗落的南境》读完后,有一段时间不打算再读科幻书,不过上个月末,当我看到隔壁室友桌上放着《银河帝国》后,读科幻的感觉又有了。有许多经典之作我都没读过,所以倒是有一大堆可以挑。打开雨果奖,星云奖双奖的书目后,我上上下下找了一圈,圈定了几本书,比如卡西莫夫的《神们自己》,盖曼的《美国众神》。但是在图书馆检索之后,意外发现这些书有的没有(《神们自己》),有的外借(《美国众神》四天前被外借,有点不巧),不过幸运的是,《神经漫游者》的“可借”还是亮着的。
拿到这本书,等了三天,我才有时间来读它。故事的剧情发生在一个有着先进技术的时空,有着各种各样的改造人,外植体,以及“网络牛仔”。而主人公就是一个失而复得自己的能力的“网络牛仔”——我理解来就是“骇客”。剧情主线就是一个人找到了主人公,然后又陆续“招募”队友,最后完成任务的故事(极其简易且不成功的概括),听起来似乎是经典好莱坞套路(我想到《西游记》)。但是这个任务的执行离不开“网络”,任务的目的离不开“人工智能”。这应该是最大的不同和特殊之处。
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作者描写“骇进”非常的形象——意识接入“控制台”,投影到一个网络空间中,突破”冰墙”(有点类似防火墙),拿到资源。这种表现手法在如今的影视剧中司空见惯,但是在当时可能是首创(不太确定)。
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作者对意识(或精神),肉体的探讨。在开头,主人公就提及到对于网络牛仔,肉体是被“轻视”的,对于人生低谷的主人公来说,读后感www.simayi.net肉体仿佛“囚笼”。到后面,又一项黑科技展示于我之前——意识的转移。主人公能够将意识转移到同伴的身体里,当然书中主人公只能做到“感同身受”,不能与同伴进行交流沟通,这其实更像是“视野共享”类似的。再接下来,主人公的意识被任务的目标——人工智能“神经漫游者”投入到一个虚拟的空间。这时候其实意识和肉体就不再是分割开的两部分,“也许你真的在这里”,当死去的琳达(主人公的“爱人”)(可能不是,但是对于主人公有非凡的意义)出现在这个虚拟空间的时候,主人公觉得——“她,那蜷曲在火光中的她,也是假的”,但是到最后主人公离开这个崩溃的空间时,他将自己的外套递给了琳达,说出了这句话。以及在最后一切被摧毁之前,“生活在这里仍然是生活,与真实毫无二致”。人工智能“神经漫游者”的临终言辞仿佛是说“没有肉体的存在也是存在”。
相伴随着这个意识与虚拟空间的一个概念是时间差。虚拟空间的几天等于现实生活的几分钟,这个想法很有意思,非常有启发意义(我觉得可能启发了许多影视剧)。
《神经漫游者》始终是有特殊的意义的,这是在于它开创了许多新概念与引导了一种新的风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作者吉布森开创了“赛博朋克(cyberpunk)”这一科幻流派。作者:刀口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