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读后感1500字:
《正见》应该是18年朋友推荐的书,也是18年看的,具体什么时候看的忘记了,因为感觉记性似乎也不怎么好,忽然想写这篇读后感呢,是因为发现有一些新词比如说佛性青年等的出现,还有前阵子看的一本小说《将夜》里对佛教的描述,我发现可能很多人对佛学的理解有误区,而我这个人又很执拗,哪怕是一个成语在人们口耳相传中失去了它本来的真实意义,我都想尽力还原它本来的意义,所以我便突然想写这么一个读后感。
《正见》是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写的一本讲解佛教的书,在说这本书之前我想先谈下我观察的很多人对佛教的看法。
1.佛教与封建迷信联系在一起。
2.佛教的思想就是忍,忍住困难。
3.佛性就是随遇而安,不争不抢。
4.信佛的人应该是吃斋,祥和等等。
这里我对觉得如果认为上面这几个观点有是佛教的思想表示不认同,不过还是先看看佛教大师(这里因为名字太长后面我就简称大师了)怎么讲解佛教再谈谈我的理解吧。
大师认为接受下面四句佛陀说的话,即四印记即是佛教徒,这四句话简短而不容易理解。
1.一切和合事物皆无常(诸行无常)。
2.一切情绪皆苦(诸漏皆苦)。
3.一切事物皆无自性(诸法无我)。
4.涅槃超越概念(涅槃寂静)。
从这几点可以看出佛教关注点是智慧,是思想,因此和上面提到的很多人对佛教的看法来说简直是毫不相干,整本书是对佛教四印记的探讨,一步步讲解每一个概念的真实含义,这里我只简短的阐述一下这四个概念的意义。
诸行无常: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因此一切事物都会改变,没有一样是以独立,恒常,纯粹的状态存在。
四印记中,这一点我觉得这是很多人明白又不明白的一个观点,事物是一直在变化的,那么你认为的包括习以为常的事情都是不存在恒定的,就这一点来说我还未见着有一个悟了的(这里我将懂字改成悟字,因为我觉得悟字相对来说会更深刻了解这个意思,用懂字的话可能会引起歧义),因为如果真的悟了这个概念,是不太会有惊讶这种情绪在的,惊讶这种情绪往往是在事物超出你预期的情况下产生的,而预期则是人们按照惯性,经验等推算的一种结果。有的人可能会觉得了解和悟了这些有什么用了?单就实用主义来说,更深层次的了解诸行无常,会使人更加宽容,谅解,开放,无畏,以及不惊。不过佛教思想还是在于看穿本质,所以换句话说,佛学比科学还"科学"。
诸漏皆苦:一切情绪都生起于自私,都与执着于自我有关,都是一种偏见,都是痛苦。
这一个印记呢,相对来说不好理解,我觉得主要还是因为定义的误解造成的,悉达多认为,任何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质的事物即是痛苦,读后感www.simayi.net那么情绪便符合这个条件。因为很多人往往是将痛苦和负面情绪联系在一起,所以会造成一种歧义。而且佛教定义的快乐和一般人认为的快乐也不一样,大部分人认为的快乐仅仅是一种情绪,而佛教定义的快乐则是:一个人拥有完全的控制,自由,权利,安逸,没有障碍,没有束缚。即有选择的自由。
悉达多对于痛苦的解答则是——培养对情绪的觉察。
诸法无我:空
这个印记其实不好讲解,我这里解释为空,送给有缘人理解。
悉达多发现,要确定某个东西真实存在的唯一办法,就是证明它独立存在,而且不需诠释,不能造作或不会改变,然而并未发现这样的事物存在,在佛教哲学中,一切为心所觉受之事物,在心未觉受之前不存在,它依存于心,它不独立存在,因此它不真实存在。这里是不是感觉和某个科学理论很像?薛定谔的猫有没有?不过在我看来佛学比科学深的一点的地方是,科学在于用观测,而观测依靠于五感,而佛学则是用的心。
单纯实用来说看懂前面两个印记就够了,后面两个对于实用主义来说并没什么作用。而且看多了想多了造成误解反而更加不好,因为我觉得承认自己不懂也不去想比理解歧义更好一些。
涅槃寂静:悟透的状态
最后这个印记我也没啥可说的,也不想多说什么。每次写读后感都差不多是花四,五小时重读一次,每次读也有新的领悟,算是累并快乐着吧,sk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