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读后感2000字

《傅雷家书》读后感2000字:

这本书本来是给初二的儿子暑假看的。儿子却说这本书在学校时就读过,不过他感觉这本书很闷,有点絮絮叨叨,看不下去。于是,我决定认真阅读此书,想知道这书到底该如何评价和是否推荐。

阅读过程中,我就觉得现在的青少年读不下去还真是情有可原。这些家书的写作背景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时间已过去五十多年了,社会环境和物质基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家庭教育方式、交流沟通工具的改变,让没有社会阅历、未曾为人父母的年轻毛头小子读这些家书,确实有点勉为其难。读不出其中的味道,也是正常的。

我这个年纪,还是能够回忆脑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乡村还是城市,邮递员骑着自行车,挨村或挨户送信、送包裹的场景。大学时在异地读书,电话尚未普及(更别说手机、即时视频了),还是主要靠家信向家人汇报学习生活情况,接受家里的信息。收到家信时的激动心情,现在还回味的出。

杜甫诗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充分表达了家书的价值,也体现了对非和平年代对家人安危的牵挂。《傅雷家书》的通讯时间是1954-1966年,不了解这段时间傅家的境况(傅先生1958年被打为右派,年底傅聪从留学地波兰出走英国),哪能体会一位父亲的对儿子的心情,有对儿子寄予厚望的望子成龙的迫切心态、有想帮助远在国外的儿子而使不上力气的着急心态,有自己身陷困境而无力改变又怕儿子担心的欲言又止……

《傅雷家书》读后感2000字.jpg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发自本能的,恨不能为子女做了一切。可子女对父母,又有几个能做到全心全意的呢?从家书中看得出,傅先生对傅聪的爱是深切的、是炙热的、是焦虑的、是放不下的。

一段时间没收到傅聪的书信,就担忧,睡不着觉,甚至坐卧不宁。书信里多处可见诸如这样的文字:

“差不多快一个月了。没接到你的信,天天希望有你的信,真是望眼欲穿了。”

“我们历来问你讨家信,就像讨情一般。”

“知道你忙,我们不再要求你多写信。”

“做爸爸的不要求你什么,只要求你多写信,多写有内容有思想实质的信;为了你对爸爸的爱,难道办不到吗?”

“想到你们俩的忙碌,不忍心要求多动笔,但除了在外演出,平时你们该反过来想一想:假定我们也住在伦敦,难道每两星期不得上你们家吃一顿饭,你们也得花费一二小时陪我们谈谈话吗?今既相隔万里,则每个月花两小时写封比较详细的信,不也应该而且比同在一地已经省掉你们很多时间吗?要是你们能常常作此想,就会多给我们一些消息了。”

没读这本书之前,真想不到这样催信讨信的文字是出自傅雷之手。也许傅聪是傅先生的骄傲吧,也许儿子的信和信所承载的儿子的进步和成绩,已经是逆境中傅先生的精神寄托了。不知道傅先生的小儿子傅敏读这些时,是不是会嫉妒哥哥。傅先生对傅聪的教育和关心无微不至,读后感www.simayi.net从学习,到做人,做事、专业,都是件件上心,事事放不下。不说东西方文化、音乐方面的交流和淳淳教诲,连注意休息、多去博物馆、做好家庭理财、夫妻相处方面,也是一遍一遍的说,得不到回声或没有做到,绝不放过。

“八九两月你统共只有三次演出,但似乎你一次也没去郊外或博物馆。……两年来我不知说了多少次,劝你到森林和博物馆走走,你始终不能接受。孩子,我多担心你身心的健康和平衡……”

“你在外跑了近两个月,疲劳过度,也该安排一下,到乡间去住个三五天。几年来为这件事我不知和你说过多少回,你总是不肯接受我们的意见。”

其实想想,对一个成年子女有没有必要这样的操心、放心不下呢?子女有子女的想法,有自己想走的路,父母只要在大的方向、道路上给予帮扶指导就可以了。何必事事盯着,做父母的自己累,长此以往,子女岂不也是不耐烦和成为负担呢?通过书信传递信息,交流效率是很低的,这就会造成信息的不对称,在不全面掌握信息的情况下的教导教诲,也不一定是全部正确的吧。

其实傅先生自己也认识到,“深怕信中处处流露出说教口吻和家长面孔”,可那一定是不可避免的。就是希望子女各方面都完美无缺,希望子女取得更大的成绩,所以在家信里就批评的过于多些,尤其是在细节上的批评。其实道理都懂,切身践行起来可不容易啊。

当然,傅先生毕竟是学贯中西,对音乐、美术、文学等都有极深造诣,他对儿子的指导那可是毫无保留的。因此家书还是值得细细品味的,当然,不同年龄和阅历,肯定会品出不一样的东西。我最喜欢的,是家信里的一句话,“大小事都要对人家有交代”。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Powered By 百家笔记网

赣ICP备2020013781号 Copyright https://www.simayi.net .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