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爆点》第三章读后感2000字:
《引爆点》第三章:附着力因素法则:《芝麻街》、《蓝狗线索》和教育“病毒”。
第三章:主要是讲述“教育”(特别是教育小孩)的引爆点。
提到的关键词:附着力、互动、信息传播、电视节目、广告业。
摘抄的句子及思考:
摘抄1、良好的教育需要师生间的互动,这牵涉到学生个体,需要动用所有的感官,要对孩子有所响应。
思考1、书中提到“电视只是一个会说话的盒子”,认为电视节目中很多并没有“互动性”,单向地给观众(此章节主要指小孩)观看节目,如果增加一些要求,例如“要求学生读一段文字”,那么小孩对于这个节目的记性会更深,否则,很多电视节目对于我们观众只是一闪而过,并不会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这种互动或者吸引观众更认真观看、记录的能力,此文称为“附着力”。
这点和日常生活中的“听书”类似,昨天和一个朋友聊天,还说着:用有书APP听书的时候,基本上记不住里面的具体内容,只能听听其中的一些观点和见解。觉得有意思的话,可以再次认真去听。大多数听书都是发生在早上醒了但不想起床、或者一边跑步一边听书,这种不认真或者一心二用,本来就不指望能够详细的记住什么。现在回想起来,听过的印象最深的是两本:《精力管理》、《终身成长》。《精力管理》主要是强调生活工作中对“精力”的管理,而非“时间”的管理。有些事情看似花了很多时间,但是并没有投入很多精力,所以无法很高效,比如:躺在床上半睡半醒地听书。《终身成长》主要强调终身学习,成长型思维。临时联想到那句话“有些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活着,他已经停止生长了。
摘抄2、在流行潮中,信息传播者非常重要,因为只有这些特殊的信息传播者才能让消息传播开来,但同时,信息的内容本身也非常重要。
思考2、所以为什么涉及到流行、特异的东西,更加需要名人来代言。普通人做一些特异或者过于超前的事,容易被认为是异类。
摘抄3、猎宝法、金盒子的秘诀,这个金盒子使得读者(观众)变成了互动广告体系中的一部分。
思考3、这个在广告业中提及,强调广告的互动性。我想到了路边发传单的事情。比如:健身房的发传单,经常说的一句话类似“健身、游泳了解一下”、“帅哥,有兴趣健身吗”,然后一边发传单,这个时候发传单对人一点吸引力都没有。如果是“凭此传单办健身卡可以优惠500”,可能有些人还会看下,不容易把传单丢掉,甚至出于优惠和“贪便宜”心理问一句“办这个卡多少钱一年”。或者是凭此传单到店可以领取一条头巾,说不定有人出于头巾还真的会去一下,真的去了,店家还可以要求转发朋友圈之类的。当然这些说辞是需要店家支持和配合的,不能乱说,但是店家一开始设置的时候应该考虑,不过从路边很多情况来看,没有考虑这些。以上这点没什么数据支撑,纯属个人感觉。
摘抄4、一旦建议变得实际而且符合个人需要,它就会变得令人难忘。
思考4、说重点,分人说。
摘抄5、在广告业,这种信息过量现象被称为“信息混杂”问题,这种信息混杂现象使得任何一则信息都越来越难产生附着力。
思考5、比如现在微信公众号很多,网络传播途径增多,使得信息更难附着在受众身上。比如十年前不知道一件事情,经常会去“百度”,百度的内容更容易附着给你,现在不知道一件事情,可能会发朋友圈,微信群里问,各种渠道。
摘抄6、一种假设是心理学家马克思所称的互斥性法则,简单地说,儿童不相信任何一个物体能同时拥有两个名称。
思考6、上述句子本身是个假设,不完全成立。但是在小孩学习过程中,会发现一些上述的情况。例如:低年级的学生在做数学题时需要设一个未知数X,他们知道未知数是X,有的时候替换成a或b,就不会做了。小孩容易接受非黑即白的对错,难以理解有的事情既对有错,比如不明白“善意的谎言”。
摘抄7、任何观念要对人产生震撼作用,关键之处在于其内在质量。
思考7、对于“纯”鸡汤书很反感,由于《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很出名,出于好奇的原因,之前读了大概读了50页。个人认为这个书是很无脑的,所以读起来也很快,但是看了有种很难受的感觉,然后就读不下去了。内在质量???但是为什么卖那么火呢?参考上面说的“在流行潮中,信息传播者非常重要”。
摘抄8:个别人物法则认为,社会中存在个别能发起流行浪潮的特殊人物,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找到这些特殊人物。
思考8:该作者出版这本书的时候是2002年,当时的信息传播还不像现在这么发达。时代变了!现在各平台、各网红,使得这种“个别能发起流行浪潮的特殊人物”不在是个别了,太多了,奇形怪状的也很多。而且,也不需要你去“找到这些特殊人物”,你很容易被强制找到这些。另一方面,由于现在发起浪潮的人物太多,信息太多,使得每个浪潮比以前来得更快、去得也更快。浪潮引起的关注也更多(上网的人多),但是浪潮和浪潮之间的对比差异比之前小。
摘抄9:附着力,在适当情况下,总是存在一种简单的信息包装方法,使信息变得令人难以抗拒。
相关:引爆点读后感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