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数学》读后感2000字:
华应龙老师的教学风采早有耳闻,六年前怀揣着对华老师的敬仰之心,在网上购买了他的一本课堂教学实录专著《我是这样教数学的》拜读,12节经典课例深深地触动着我、启迪着我,引起我的一些思考:怎样才能做到有效的教学设计?怎样才能达到课堂的实效性?数学思想如何渗透于课堂教学中?等等一系列的思考萦绕于我的头脑中。这些年在问题的触动中我不断思考、不断改进,在一些名师的理念引领之下,努力前行着。
今年暑假在张校长的推荐下,我利用一周的时间拜读完华应龙老师的《我就是数学》一书。心灵再一次受到震撼,感觉到华老师全身心投在了数学上,投在了教育上,真的是为数学而生,他简直就是数学。这的确是一本可读性很强的书,正如张梅玲教授所说:“是一本立体感很强的书”。下面就具体谈谈我的几点粗浅的体会。
课前慎思,巧妙预设
华老师的课之所以精彩,孩子们乐于上,离不开他的课前慎思。如磕破脑袋戴着帽子上课,本来是件别扭的事,为了能够让自己有个体面的交代,他一直在思索这个问题,终于在上课之前临下飞机时想出了一个巧妙的预设。“小朋友们,此时此刻,看到站在讲台前的我,你最好奇的是什么?猜猜我为什么要戴帽子?......不告诉你,这是个谜”,这节课正好上中括号,在下课时,他总结完中括号改变运算顺序的功能后,摘掉帽子,深深的一鞠躬,在场的孩子老师都笑了,大家恍然大悟,原来脑袋上加个帽子和算式中加个中括号是一样的,都是因为有着某种需要,帽子和括号一样都有着特别的功能。一件他别扭尴尬的事,经他的慎思巧妙的和所学内容衔接的天衣无缝,合成一件难得的”教具”,尴尬的事件变成了有趣的资源。
再如“分数的初步认识”在之前的课中,有的孩子把五分之三的意义理解成把5平均分成3份的错误。为了让学生直观形象的理解其意义,他反思到分数的读法很容易造成学生出现这种错误的理解。再其后的教学中,他抓住了两点,其一是重视“单位1”的渗透,其二是分数的读法板书成“四份之三”尽管是挑战权威,挑战历史,但课前慎思在课堂上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孩子们从读法中体会到其意义是4份中的3份。有效的改变,解除了学生的疑难困惑。
课中求索,融错教学
华老师也十分注重课中的求索,他的教学研究富有创新精神,他秉持着“以学论教”的教学理念,求新求异,提出疑问,重新寻找突破口,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也许是他善于思考,善于疑问,所以他带领他们学校的数学团队开展了“差错资源化”的课题研究。课中的每一个错误现象都是他很好的教学资源,他做到了善待差错,感谢差错。当学生遇到差错时,他不是轻率否定,也不是直接指导如何改正,读后感www.simayi.net而是冷静的分析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追问学生“你是怎么想的”,然后把握其错误的性质和原因,对症下药。课堂中的错误资源是我们大多数一线教师都忽视了的教学资源,从华老师的身上,我深深明白我们非但不应该担心学生在课堂上犯错误,而是应该用”阳光心态”来关照学生的差错,用放大镜来寻找学生犯错过程中思维的闪光点,去有效引导,让我们的课堂应因差错而精彩。
不断反思,超越自己
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华老师成为全国特级教师,与他勤于思考,善于反思是分不开的。学生的一个错、一句话,教师在课堂上一个不经意的行为都会让他思考良久。如“有奖摸球”一课中,学生的一声“坑人”竟让他作了三次反思和再实践。
再如他上完“36军官问题”一课后,他反思到了“现在的课堂在飞”。他的学生在飞,即学生的思维在飞跃:从“2”和“3”想到了“偶数”和“奇数”,从“有限”想到了“无穷”,从数学课想到了语文课.......
随着学生思维的飞跃,经过反思他的思想也在不断的飞,他的思想改变着课堂,激情成就梦想,乘着思想的翅膀,师生一起飞翔。他就是在实践、反思、学习中不断提升、不断超越自己。把他的教学当做一面“镜子”,对照这面“镜子”照照我的课堂教学,自己丢失了课堂中好多有效的教学资源,感觉自己还是课改之前教材忠实的执行者,觉得自己课堂中常常缺少如何更好的促进学生发展的考虑。
正如张梅玲教授所说,他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的精神更加可贵。做到了像农民精选种子那样精选教学内容,像农民深耕细作翻土地那样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像农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地细心呵护每一颗庄稼那样,尊重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和谐、全面、课持续发展;像农民对长的不好的庄稼从不责怪而是责怪自己,反思课堂中的遗憾与自己的关系。
学无止境,教无止境,我应该像华老师那样不断精进,不断否定自己,不断超越自己。作者:马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