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其人
老子,姓李名耳。子是尊称,老师的意思,而老,亦是尊称,在咱们文化中代表着颇高的一种智慧和境界。老子,是守藏史,属于史官的阶层,相当于现在国家图书馆馆长、档案馆馆长以及天文台台长。掌管天下的图书,别人看不到的很多著作他能读到,所以知识渊博;通过阅览前朝档案,能够了解朝代的兴衰更替,见多识广。
老子知识渊博,见识广,智慧高。因此诸侯将相愿意向其请教问题。老先生坐而论道,给予答案,然后把这些答案概括总结提炼升华,形成了这样一本著作。这样的写作背景,注定了这本书在中国的众多经典里面,深刻的思想与智慧独树一帜,所以被成为“众经之王”。
二、其书
老子作为见多识广的史官,经常回答慕名而来的诸侯将相的提问,但并没有写成诗书流传千古的想法。《道德经》为何成书呢?周幽王因“烽火戏诸侯”导致西周灭亡,残余力量迁到洛阳一带,史称东周。老子在东周做官,因周朝不断衰落,老先生准备出关隐居。
在函谷关(今河南三门峡的灵宝),守关的总兵喜(大家习惯叫“尹喜”,“令尹”是官职)拦住老子不让过关,实在要过,必须把“道”的思想留下。于是老子在函谷关逗留了一段时间,一刀一刀刻下了这本流传千古的五千言。
老子刻下的文章,本无名字,就叫《老子》,且不分章。后来有个叫河上公的人,根据九九归一的原则,把该书分成了八十一章,且每章有标题。《道德经》有两个经典注解本,一本是汉朝初年的河上公,另一本是魏晋南北朝的青年学者王弼,毛主席说过“《老子》王弼本最好”。
至于该书的书名《道德经》,系后世添加。书名中“道”、“德”二字要分开理解,不能做现在法律、道德的理解。在五千字的文章中,“道”字出现70多次,“德”字出现40多次,读后感www.simayi.net前37章讲“道”,38章之后讲“德”。道,讲的是方向、目标、规则、境界、边界、底线;德,就是按照“道”去做人做事,就像沿着轨道行驶一样。道在前德在后,有了方向、目标、规则、底线,然后遵照执行,一切才能顺理成章。
三、其道
《道德经》是老子回答士、王、圣的提问。“士”拆字理解为“推十出一”,即为基层领导。王是诸侯王。圣的繁体写法为“聖”,王上面加个耳和口。耳,听得进别人的意见;口,说话温暖有领导力。这样一位好的王,就是圣。《道德经》可以理解为一部经典的领导学著作。
道德经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其辩证的观点。“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凡事都有其两面性,过犹不及,“不如守中”。
很多人认为《道德经》宣扬“无为”的消极避世的思想,殊不知,在当时乱世、妄为、诸侯纷争的情况下,他推崇的是“守夜人”的政治理论,即政府少妄为,政府提供法治、秩序、保护等,其余让百姓自行安居乐业。遵从天道,一切“道法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