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读后感2000字

对黄仁宇先生不陌生,他的《万历十五年》早已是经典,至于其他《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等作品多年前也读过。最近从网上淘了一本二手《从大历史角度读蒋介石日记》,可能因为自己对民国历史比较感兴趣的原因,很快读完,正好和同时读的几本民国人物回忆录相互印证,别有一番味道。

与读黄先生的其他著作可能不同,读这本书时必须首先要带入一个前提,即某种程度上黄是一个当事人,所以他的立场不免会带有个人感情色彩。作为一个曾经的黄埔军校学生,中国远征军军官,特别是在辽沈战役中被解放军俘虏后又释放的经历,使他在谈到蒋介石、史迪威等历史人物以及一些有关事件时,难免会站在独特的立场看问题。比如,全文的基调显然是在替校长辩解,这也能够理解,毕竟不带任何倾向的历史作品是不存在的,沉淀感情色彩,尽量找出事实是读史的乐趣,而交叉读史的意义也在于此。

闲话少叙,本书的基本理论假设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转型都是很复杂和艰难的,越彻底的改革才能越有力的推动社会的发展,而越能够做到彻底改革的政治力量才越能够被历史选择,当然其中付出的代价可能也越大。黄先生之所以在题目中使用了他引以为自豪的“大历史”概念,是因为他在书中将蒋介石面临的改革任务与英美法等国的改革或革命进程做了横向对比,同时也与自己擅长的张居正改革等历史事件做了纵向对比,这是“大”的涵义所在。在他看来,蒋之所以失败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只是完成了部分改革(上层),而没有触及关键的土地问题(下层)。当然,这已经是一个被公认的结论,但本书独特的价值在于从部分已披露的日记入手,结合作者自己的经历,试图从个人心理、感情、经历等角度去分析为什么会这样。

《从大历史角度读蒋介石日记》书籍.jpg

所以,这其实是一本披着解读日记外衣而论述改革问题的著作。如同其他很多一般性常识一样,改革同样是在形成共识方面没有任何困难,但实际执行却非常难的一件事。某种程度上,历史的阻力就在于所有人都“知”,但大多数人却不“行”,而历史的动力在于谁能够更多更快地将知转化成行。举个例子,在清末,绝大多数有政治常识的人都能够认识到传统的君主专制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即使是皇室也不外如此,这就是“知”,戊戌变法时可能改良思路还算是不落后于这一“知”的“行”,但预备立宪时“行”就落后于“知”了,历史已经等了清廷八年,但它不会一直等下去,因为对于落实“知”更彻底更决绝的革命已经赶上来了。对历史而言,正确的抉择就是在适合的时候做适合的事,早了不行,晚了更不行。于是从这个角度讲,现代各国的竞争,其实就是看谁能够更大程度做到知行合一,这个程度是多大呢,就像故事里讲的那样,在丛林里遇到老虎,你不需要跑得比老虎快,只要比同伴快就够了,大道至简,历史有的时候就是这么简单粗暴。

所以,改革某种程度上既是一种纵向对比,但更是一种横向对比。老虎追你的时候如果你还在得意于这一分钟的速度比上一分钟快,而没有注意或者故意忽视你的同伴已经跑到你前面,读后感www.simayi.net那么对不起,你和一盘烤肉的差距可能就只剩下一撮孜然了。对于蒋先生的前半生而言,客观地讲,他跑得并不慢,在山河破碎,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建立了初步的金融制度和教育体系(黄仁宇书中所谓的上层改革成果),比国民党之前任何一个阶段中所取得的成果都多都实在,遍观同时期的国民党其他领袖,能与其比肩的还真没有,但他的不幸在于遇到了一个善于弯道超车的对手。

以史为鉴,简要总结一下读这本书的心得:一是毛骨悚然,切实感觉到中国的历史就是改革的历史,立国之初改别人,立国之后改自己,能不能推进改革确实事关生死存亡,大意不得,怠慢不得,不改革死路一条,改得慢也是死路一条。二是改革很难,刮骨疗毒只有关公这样的神能做到,而且我相信如果让关老爷自己给自己刮骨,他也不一定下得去手,所以最后可能只好等死。三是历史可能偶尔会停下来等一等脚步慢的人,但不会一直等,因为即使历史停在原地,但总有人脚步比你快。四是纵向对比的目的和效果是自我安慰和自我满足,横向对比的目的是不被老虎吃掉,这个老虎,可能是外在的,也可能是内在的。五是对很多人而言,也会天天跟着大家喊“老虎来了”,这是说给别人听的,不走心;也许只有被老虎叼在嘴里的时候喊得那句“老虎来了”才是说给自己听的,但这个时候剩下的只有痛心。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Powered By 百家笔记网

赣ICP备2020013781号 Copyright https://www.simayi.net .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