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散文选注》这本小册,是我2015年元旦于塔山文化广场一间旧书摊购得。五年来,它久伴我旅途左右,随我去过明衢、两京、苏沪、闽中及疆藏,以至每每翻阅此书,常恍惚窗外:此间何地。
这本册集其玲小易携,出自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1月一版一印,靡黄旧页、诚实注脚,令我心爱多年,凡书共收录明代二十二位文人总四十篇散文。后世受教之学子多读过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归有光《项脊轩志》、袁宏道《满井游记》、魏学洢《核舟记》、张岱《湖心亭看雪》、张溥《五人墓碑记》等,使人收益良多。
民族劫难之后,文学与艺术的复生之路,有多难。
没人知道,那年崖山,跟着小皇帝投进大海的十万精英,有多少本应是家国的希望、民族文化的传承者,他们当真是糊涂,带着无数"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不问后人答不答应,都一股脑扎进汹涌的波涛间,这让继往者想重新操拾起来,有多难;可也是这样一群人,并不糊涂地去牺牲一切以集体升华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天下哪个民族有这等勇气向死而生。可毕竟让继往者重新操拾起来显得困难重重。唐人之文,随意致欲而发;宋人之文,内抑深虑而溢。明人即便多始于摹古,实着于复古、致于创新、升于灵境。
元一代,彻底使中华文化陡然萎靡,然而中华文化的宿命是"不可衰",明代文人凭卑羸之力、一举扭转颓然之志,其难高于唐宋。
比如册中收录的:
宋濂“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之挚;
刘基“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之讽;
王守仁“吾念尔三骨之无依而来瘗耳,乃使吾有无穷之怆耳”之性;
归有光“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之情;
马中锡“仁陷于愚,固君子之所不与也”之坚;
唐顺之“至于中一段精神命脉骨髓,则非洗涤心源、独立物表、具古今只眼者,不足以与此”之真;
张溥“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之忠之正;
夏完淳“人生孰无死,贵得死所耳”、“一门漂泊,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问”之忠之孝。
大明之风华,一路下来,终归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费振钟说:"明季江南文人为了达到个性自由的理想,还突出地追踪生活的趣味和艺术化,并从中获取一种审美人格。读后感www.simayi.net他们在现实政治环境中过于紧张的精神需要得到放松。被正统道学窒息而变得越来越枯燥、空洞、烦闷的心灵也需要滋润。这样他们就不由得不向内在方向去寻取个人的趣味生活和艺术生活”。此也可见整一代明人风潮,有太多入流的文艺作品都是随时政形势而生,形势一改,作品皆无完卵之篮,真正沉淀得下来的少数,是高于时事走势的。
全册末篇为夏完淳《狱中上母书》,其作此文,是年十六七岁,吾常惊诸这般少龄能成此文。此文用情用性之真切,行文排比推垒气氛之能,颇有中唐文人意气,是唐人惯用的“心情到达高潮、精神兴奋乐观豪爽之时才有作诗的欲望”、是宋人惯用的“思虑深沉、心机深邃以后内伤式地外溢出文采的动力”。然其现状,譬如有明一代之文人画,存世不少,其意境、义气之大,虽自有一片天地,但毕竟是难追徽宗朝的纯真梦幻。正是造镜难、破镜重圆更难,明人圆镜者,多是悲观望花,花虽又含苞、迟早凋。
明清文化,都是崖山之后、长夜中的萤虫微光;民国苦短、共和国自残十年,到而今、偶如夜中放灯、星空里看烟花。复兴之黎明,其实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