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读后感1000字

《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读后感1000字

写《幽暗国度》的时候,奈保尔年轻气盛,才思泉涌,他回到印度,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寻根的方式观察这个地方,并试图在他和印度之间作某种关联或者和解,虽然最后常常以挫败结束。他以一种整体的眼光观看、并评价印度,并且将自己放置在串联英国和印度的地位上。在旅程的最后,虽然他承认,如果想要了解印度人,就必须把他们当作人来看,但是他也发现

在这一年中,我并没学会接受印度的现实。在印度我是一个异乡人,而我也满足于做一个在殖民地长大的印裔特立尼达任,没有过去,没有祖先。(309)

直到二十七年之后,发现自己中年将尽、才思枯竭的奈保尔重新回到印度。这一次他承认,自己作为一个写作者,如果要理解历史潮流并介入这个广大的世界,必须要“面对与我祖辈相连的土地,印度”,同时要“超越个人发现与痛苦”,才能得到一个新的看法:

印度最重要的,需要去深入接触理解而不是从外部旁观的,是那里的人。(3)

他做了二十七年之前年轻的自己没有勇气做的事情。于是在《百万叛变的今天》我们看到了另一个印度:它不是模糊的,而是清晰地;它不是集体的,而是个人的;它不是宏观的,而是微观的;它不是停滞的,而是变化的。他这样开始了他的叙述:

孟买人挤人。

在瞬息万变的人流之中,每个人都在为奈保尔讲述自己的故事,而奈保尔也从中解读,得以了解并呈现这个国家的历史与宗教的惯性以及它们在如今变化中的负担和意义。

毫无疑问,奈保尔的访谈和写作是有详细的计划,以至于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个典型并且配合的角色。他们有可能是耆那教徒证券商人,成长于祭司家庭的印度教祭司,在街头火拼的帮派首领,在现实中空耗才华的孟加拉编剧,既是诗人又是革命家的党魁,读后感www.simayi.net从南往北迁徙的泰米尔在,在古老的印度教传统中发掘现代知识的科学家,追随师尊反抗政府的西克教徒,为妇女提供阅读的出版商——这些人有的陷于泥淖,有的势头正高,但是作者都能以乐观主义的精神阅读出种种变动:身份、位置、认同、收入、关系、知识等等。正是在这些变动之中,作家产生了同情和包容的心理,发现了“无数人新生活的开端”,发现了“印度之成长”以及“印度之复原”。

在种种变动带来的开端、成长和复原之中,作者尤为关注宗教。了解印度与宗教的紧密关联,作者发现了所有的人都持有对宗教和信仰的看法:有时候激进,有时候保守,有时候又泰然。最具戏剧性的是卡库斯坦:他从小按照婆罗门的传统生活并长大,到十六岁的时候觉得自己“必须像大家一样过现代生活,”最终逃到了德里做了一个新人。到了三十八岁,父亲去世之后,他却回到了自己的家乡,重新选择称为一个真正、纯粹的婆罗门。奈保尔并没有对他突然之间的顿悟和转变作太多的解释,但很明显,作家并不认为这种改变是一种倒退。相反,他认可卡库斯坦一生之中经历的所有叛逆,并且认可婆罗门在适应和转变之中展现出来的活力。(289)

在最后一章,奈保尔重新回到了克什米尔的丽华大酒店,二十七年前他久居的地方。当年的亚齐兹已经是一个事业有成的中年男子,这一次是他的儿子纳齐尔配偶办了奈保尔。作家发现,纳齐尔已经展现出一种全新的面貌,他不把自己视为自己的仆人,也不愿意将自己困在克什米尔的山谷之中。他感受到了整个印度整个世界的变动,并渴望参与其中。如果再有一个二十七年,作者写道,“纳齐尔将不会是今天的样子。他会有新的观点,他会有新的情怀,来日,这个山谷对他的意义将不同于今天。”(546)也许正如二十七年之后,印度对奈保尔的意义也已不同于昨天。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Powered By 百家笔记网

赣ICP备2020013781号 Copyright https://www.simayi.net .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