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在此处》和《美其所美》读后感1500字

《美在此处》和《美其所美》读后感1500字!

王崧舟老师独特的艺术涵养和文学气质,使他的课堂呈现出“好看”的特点,欣赏王崧舟的课堂有一种看电影的感觉,美不胜收的同时让人有一种一波三折跌宕起伏之感。正因为如此,一线老师对王崧舟的追捧是超级火热的,他写书以“美”为名就不奇怪了。

但王崧舟以及他所提倡的诗意语文,在小语界也曾有过一些别样的声音。在我心底虽然喜欢,但是否能借鉴和运用却是问号。王崧舟的课因为其独特的个人符号和别出心裁的教学思路,是不容易模仿的,一线老师每天的常态课、落实课,实际上是不太可能上成那样。但,这是否意味着王崧舟没有可以学习和借鉴的价值?当然不是。

在我看来,学名师学的是本质,而不是表象。只有把规律性的东西学到手,再勤于练习,这样才能有所收获。

《美在此处》和《美其所美》两本书写的是文本解读和课堂手段方面的见解,这恰恰也是王崧舟本人的教学特点所在。实际上更像是王崧舟的讲座稿,也正是他的语文主张中最重要的规律之所在。更可贵的是,他以案例分析的形式揭示语文教学规律,易读易懂,没有太多讳莫如深的大道理。

做教师,眼里要有“教育”。要能在司空见惯的事物中看到其中隐含的教育性。其他人读文章,能够任意提取信息,但教师读文章,除此之外,还要有能够提取教育教学所需信息的能力,所谓专业眼光。王崧舟说,这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我深以为然。

在我看来,文本细读首先是自己深入感悟的过程,其次是用心发现的过程,更是自我挑战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艰难,很多人因为耐不住寂寞和枯燥而无法深入,因此失去了发现美好的机会,但如果能够再坚持一下,你就会从枯燥的行进中发现未曾看到过的风景是那么美好,这种发现会让你趣味陡增,兴致盎然。这一过程,因寂寞而艰涩,因发现而美好。只有“不断挑战自己的精神惰性”才能到达幸福的彼岸,王崧舟老师这一箴言戳中痛点,点燃关键。文本细读的过程,应该是做任何事情的过程,也是生活的过程。

如果说文本细读是增加了老师理解的“深度”,那么课堂手段就是拓宽的老师引领的“广度”。教学有法,所谓“法”,不是一课之法,而是普遍规律,读后感www.simayi.net王崧舟老师给我们介绍了他所发现的普遍规律,分析学情、创新模式、把握节奏、改进理答等,在我看来,这些规律都很经典,但即使如此,学习者也不可照搬经验,必须融会贯通,加以实践。例如“改进理答”,这的确是非常重要的提升课堂组织能力的必要手段,但学习者必须从“尊重学生,以儿童为中心”这样的理念开始学起,才有可能较好的做到课堂理答。因此,王崧舟老师这本书的根本作用在于让一线老师领悟到“重点在哪里”,让老师“开悟”。

在书的最后一章,王崧舟老师讲了他提升课堂境界的六法,我个人非常欣赏。我认为这是他所倡导的诗意语文最具特色的方法,也是很经典的由“言”到“意”的转换方法,即使是对于老师的语文理解能力,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非常值得深思。

语文教学,真是一个大的课题,越是走近它,越觉得它浩瀚无垠。对于一线老师来说,精读课文的处理、难点感悟已经情感熏陶,王崧舟老师的教学成果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但如果想更现实的完成好一线的语文教学任务,一方面应该把这些课堂教学规律性的东西进行实践练习,另一方面更要从“教”与“学”的本质上进行思考,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在精读的基础上大量增加阅读实践,从阅读中学阅读,从而提高阅读速度、提高思维速度、增强真实情景下用语文的能力。作者:晖洒自如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Powered By 百家笔记网

赣ICP备2020013781号 Copyright https://www.simayi.net .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