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人之妻》读后感1500字!
这本书读得酣畅淋漓,让我以性爱角度窥见20世纪后半叶美国社会变迁。在读本书之前,为自己设下的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现如今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性开放程度要远远高于中国?
读后发现,美国对于性的左右摇摆的态度,也是在二十世纪后半叶逐渐谨慎地放开的。美国继承着英国的保守清教观念,让性表达面临着阻碍。《旧约》里的那句:让绝大多数人处于保守状态。但是,为什么像《花花公子》、砂岩俱乐部等一系列产品会遏制不住呢?
我想从几个方面试图谈谈这个问题。第一,对于拥护性改革的人来说,他们其实是在拥护感官刺激,《花花公子》的创造者海夫纳,永远持续着二十岁的心态,在七十岁时仍不断更换“玩伴”,享受着情欲的快乐。除了对于性的刺激感,有一种更深层次的对于旧文化的抵抗——对于清教的保守观念的反抗。二战期间,美国本土未发生战争,资本主义带来的物质繁荣让美国人逐渐不能再适应清教式的自我约束,他们最有可能做的,也是最可能做到的,便是改变对于性的观念,以及对婚姻的观念。在60年代,约翰·类似于布拉格的通奸事件的发生,肯定比三十年代得多。当然,其中有很多男人打着“解放自我”的旗号,理所当然地满足肉体欲望。第三,面对着新开拓的如此巨大的性爱市场,很多生意人早已摩拳擦掌,满足着人们的需求。
上述三点原因相辅相成,形成了一种似乎是不可逆转的力量,冲击着清教和保守派政府的阻碍。当然还有一点为“解放运动”提供了帮助——美国三权分立制度。书中对“罗思法案”和“哈姆林诉美利坚合众国法案”清晰指明这一点。由于“性”的定义实在难以定夺,“情色杂志会腐蚀人们的心灵”这样的说法也缺乏根据,许多色情产业人的律师站在法庭上滔滔不绝地争辩着“性的哲学”。我倒认为这样的过程很有意义,对一个议题,人们只有经过深思熟虑和多方面反对的考验,让它的各个角度充分暴露出来,才能逐渐走向合理,这就是辩论的意义。
以上是我对美国性文化何以发展至此的一点思考,总之,它是磕磕绊绊的在发展,一定程度上的发展。
下面谈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砂岩俱乐部。这个俱乐部建立的宗旨不单是“解放自我”,而更有一种“破除人性枷锁”的意味在里面。俱乐部里的参与者都是伴侣,读后感www.simayi.net他们与其他人“坦诚相见”,且能够提出与任何人的性要求。创办者约翰和芭芭拉的理念是冲破“婚姻必以对对方的肉体忠诚”这一原则。他们说,当伴侣跨越这一原则后,便更能保证双方的爱情。的确,当女方怀疑男方在外图谋不轨时,猜忌与焦虑带来的痛苦,对爱情是极为不利的。我想砂岩的创始人也是从这一点入手,通过实践来减轻伴侣思想上的包袱。虽然砂岩的理念很有诱惑力,但大多数人至今都没有认可这种“新型婚姻”,这股顽强抵抗的力量是什么呢?我总觉得它并非来源于传统价值观,而是更为强大的人类情感本能。
砂岩俱乐部与《花花公子》尽管都在为性解放发声,但意图不一,前者是具有宗教性质的社会理想,后者是资本主义大网下的对物欲的诉求。这很有意思。
我觉得,性代表人类的原始欲望,如果不能抛弃,那就坦然接受。对于未婚的自己,只要不要让自己陷入由于欲望带来的麻烦里,只要所作所为不会给第三个人带来痛苦,性是可以接受的。的确,总用下半身思考问题的人确实说明品味低下,但适当的释放也未尝不可。我是一个对性稍有依赖的人,但当发现它并没有怎么影响我的追求和生活质量的时候,就不应把它捂在心里,把它当做丑事一般不敢想起。有些事情,只要把握在“度”的原则里,那就无可厚非吧。
在《邻人之妻》结尾,作者特立斯全身赤裸站在甲板上,看着远处漂洋的帆船上的一些乘客拿着双目镜朝自己望来,“他们是不加掩饰的窥阴癖,正凝视着他;而特立斯回之以凝视。”作者:Mr.Sra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