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鼎记》读后感1500字

《鹿鼎记》读后感1500字!

作者:邵宏博

读完鹿鼎记,心有戚戚然。

正到了开始承担责任的年纪,开始体会家长里短,职场起落。读到最后的“老子不干啦!”时,被吓得心底一颤。回想全书开头,小宝只是个妓院长大的小痞子,怎么最后就扛了自己都受不了的重担?他的初心只不过是想出来看看世界,逞逞英雄呐。

我这种年龄25+的人,正好是向这条路上迈进一只脚,开始尝试承担责任的时候。读到这里不免会想,像现在这样主动承担责任,下场是否会像韦小宝一样,被皇帝和天地会的责任压得里外不是人?

回头想想,假如没有好奇心,一辈子让家人安排,随大流的走下去,虽然比较猥琐,毕竟没有责任,轻松混一辈子,好像也不错。想到这里真是三观崩塌。

但仔细琢磨一下,我发现上面的逻辑有漏洞。韦小宝的结局和他是否选择承担责任没关系,“承担责任”不能背这个锅。

韦小宝从被困“通吃岛”开始就被逼的很难受,虽然他做了不少见不得人的勾当,但没什么事和这个处境有关。他的“好兄弟们”的行为,倒很值得玩味。康熙和天地会兄弟虽待他很好,但他们心中一个想借小宝的官位反清复明,一个想把这唯一能说说话的朋友放在身边;他们对韦小宝的期待都太过自私,又恰巧互为对立面,于是总逼着小宝害对方。所以原本天性活泼的小宝才被压的几近神经错乱。

书中,天地会为了“反清复明”的理想,逼韦小宝刺杀自己的好兄弟康熙不知道多少次;康熙为了让小宝做官并留在身边,逼韦小宝与天地会反目成仇,也是不遗余力。看起来一个为了天下百姓匡扶汉室,一个是为了小宝加官进爵,都高尚的不行;实际上这些都只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念头,合理化自身行为的借口。他们才不会考虑小宝自己的感受,这当真是可恨至极。冯唐曾在奇葩说中用“妄念”形容这种行为,我觉得很准确。

说回现实。这种情况不仅小说里有,生活中也处处都是:伴侣间常有-因为想改变对方而发生矛盾;家庭关系中-父母吵架了,自己解决不了,让孩子去和对方讲理;以及父母逼着孩子相亲、生小孩,都有“妄念”的影子。倘若和他们论理,读后感www.simayi.net他们一定是语重心长,或者大呼委屈,嘴里全是“想让你变得更好”、“想让你有个幸福的家庭”、“这是为了你的未来考虑”。但实际上呢?我愿意相信他们真的心口合一,但日子都是自己过的,倘若你按他们指导的做,但他们不巧搞错了,难受的只能是你自己,他们没半点责任不说,还可能指责你不够聪明;更别说许多场景下,“妄念者”当时就没想明白,只是想找个背锅侠,把自己的困难抛给他解决。

但现实又不同于小说。对你产生“妄念”的人,基本都是你的亲人、伴侣或至交,你不能学韦小宝,一句“老子不干啦!”就把所有关系全部斩断;而且,不知道为什么,大部分人都有“妄念”(我意识到自己也会产生妄念),所以也基本无从避免。

既然无法逃避这种社会现状,那就只能积极面对它,为这种场景提前设定解决方案,避免自己落个里外不是人。

考虑了下,我觉得这么做比较合适:

首先,点破他人的“妄念”是最完美的,因为这解决了本质问题。但这也是最难的,因为离想通“妄念”只差一层窗户纸的人,才能被“点破”,但这种人毕竟是少数,甚至不用点,过两天自己也就想通了。距离想通还差一堵墙的才是大多数。我可没这一指禅。

如果对方无法被点破,我们又无法斩断这层关系,倒也不用绝望。我认为按以下几条原则,也是能够保持关系的:

不要争论,完成意见表达即可:大家活了几十年,逻辑一定自洽,没人会说服对方。表明诉求即可,争论反而浪费精力,徒增烦恼;

可以尝试理解,不要尝试融入:理解会使沟通更顺畅,但尝试融入会使你不知不觉中被同化。独立思考不太行就很可能跑偏(劝别人不能信传销结果把自己搭进去的也不少)

若为合作关系(比如工作),则就事论事,尽量别“跨界”合作(比如借钱借车干私活,说不清的都是隐患,甚至会影响本身的合作关系)

我觉得上面几条都能做到的话,和妄念之人保持关系还是OK的。当然,请你酌情参考。我没实践过很多次,这些原则和真理之间还是有距离的。

写了这么多,内心终于纾解了些。希望大家不被别人的“妄念”困扰,面对责任勇敢承担,万不可因噎废食,因为别人让自己过得不开心。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Powered By 百家笔记网

赣ICP备2020013781号 Copyright https://www.simayi.net .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