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愿意学习发抖》读后感1000字!
这本书明显的形式让我误以为这是以《格林童话》为核心的一组故事,于是刚翻到第一个故事正式开头,脑袋里已经把《格林童话》关联的知识迅速盘点了一遍,像是手握充足弹药的士兵准备上阵——浪漫主义、历史语言学、民族国家、军国主义……索绪尔、普罗普、明明读过吕微那本书怎么几乎想不起细节了?——这些,知识的碎片垃圾,让我一度倒了读书的胃口;而且是一种病,我渴望放松地阅读,但总是不自觉攥紧拳头。太讨厌了。
当我读完第一个故事之后,我知道这就是我需要的书。我看见它不断偏离童话故事本身,跑到几乎没有联系的地方,之后可能拉回来几句,又跳到另一个故事里。令人愉悦的离题。我察觉到它和原本的《格林童话》文本已经没太大关系,但有什么关系呢,它去讲述另一个人的故事,具体的个人的难以成为知识的故事,为什么不去听听?而且,我为什么一定预设它要紧扣着《格林童话》?它形式上的营造像是对读者的筛选,上钩的读者发现原来诱饵是我执。
于是阅读这本书对于我近似一种反省:我对知识的自我陶醉是否已经超过了对人的兴趣?虽然对知识的障眼法已经愈发不耐烦,但似乎更久没有对什么具体的人的故事有兴趣了。当我看到自己准备的知识完全失效,心中轻松好多,甚至是感激的。借用书名这句话:"我愿意学习发抖”,让自己重新赤裸地暴露在真实的陌生和恐惧中。现实的冷空气接近德国的气候么?“走出同温层”是一句流俗的话了,但和“发抖”连接起来,应该是作者(或是我在这篇评论里)想表达的意思。很幸运,在后记中我看到作者的话印证了我的感受,“我已经聪明而顺服地活得太久了。”(p379)
通读下来,第一人称的故事尤其好,尤其是第一篇。第三人称的故事有些时兴杂志文体的痕迹(可能与作者的记者经历有关),但已经改造过,而且可以说是成功的。
在语调上,冷静,克制,饱含深情。她找到了自己的发音位置。其中最好的部分几乎能闻到侯孝贤的气味。普通人、失败者的故事——《恋恋风尘》结尾回到乡下的"我",重新学习生活。在影像里它变得更加直观:学习看天、看云。这件事和"学习发抖"构成的和弦,让想到这些的我的脑袋鸣响起来。对于命运、本能、难以言说的感受的表达,一种同胞的爱的冲动。作者自己说的这段话已经很圆满了:
一种强烈的冲动让我决定,要为特蕾莎写点什么。当这个故事写完后,之前的写作标准变得可疑。我觉察到,自己忽略了身边真正重要的事。读后感www.simayi.net每个擦肩而过的路人,都怀有生命隐秘的欢乐和痛苦。如果我们对他人的揣度和判断往往是错误的,那么,要如何才能去靠近真实?(p383)
和这个故事交叉的是《幸运的汉斯》:汉斯将金块一路交换成马、牛……石头。他扛着石头,走到井边喝水时,石头掉进井里。汉斯惊呼他是世界上最幸运的人,因为他摆脱了烦恼而不必责备自己。——失去是幸运的。汉斯可以轻松行路,特蕾莎终于开启了生活的新阶段。我暂时忘记了压得我喘不过气的书本,获得一点难得的热忱(让我最后掉一句书袋:《地粮》要教给我热忱,我记住了这句话,但没学会。这本书告诉我热忱是可能的),像童年时尚未读过一本书的我,观看这个世界。
不知这样的可怜人有多少:我们要借着一本书来忘记其他所有书。像是挥之不去的诅咒。但幸运的是,我们可以找到这样的书。理解是可能的,热忱是可能的,天真是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