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想到又做到》读后感1000字!
普通人用大学四年和研究生三年来想明白先行动起来才能更好的改变自己。
读这本书的时候让我想起了大学四年反复揭开自己伤疤回顾过往,试图探究如何让自己不讨厌自己:自卑,坏运气,什么事情都做不好,我想得到的事情一定都会失败,幸福注定雨我无瓜……等等。
高考完的时候意识到自己的心理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当然这个严重问题我当时并不知道它的根源是什么,我那会最大的感受就是觉得自己为什么会生在这样的一个家庭里,最疼爱我的姥姥为什么付出终生却没有享受过几天好日子就要因为我爸而瘫痪(一年后去世),我为什么如此的无能。
然后我那会儿选择了在当时还是非常冷门的专业心理学,以及把自己发配到最远的地方想远离这个“家”。
大学期间读了很多书,很多很多,那会把每个月攒下来并不多的钱全部用来买书,就是想知道我为什么这样以及我怎么样才能拥有哪怕一次的感受到“发自内心的快乐”。
现在回忆起来都忘记了具体是哪一本书给了我指引,有两个选择去实践一下如何改变自己:
1.改变想法继而改变行为;
2.改变行为继而改变想法;
我的专业是心理学,好的,方法一走起!
大学四年的时间里我都在好好的了解自己,尝试如何改变自己的想法。但是我发现了一个问题,我那时候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就像觉得自己全身哪里都有问题的人,开始在某度上查询症状-吓死自己-自寻解药……一直循环这个步骤,感觉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多到数不清,所以那四年感觉自己尽管非常努力的去改变自我认知,但是成果远小于我看到的“问题”,这很挫败,会更加尹印证自己“无能”。我开始觉得“改变思想再改变行为”的方法一可能在我这里不太行得通。
所以研究生三年,我就开始尝试方法二“用行为来改变自己的想法”。
而我也把想要解决的问题范围缩小了,就一个目标:如何不害怕那个变态的导师。
选择解决这个问题因为读研的时候遇见了变态导师:窝里横专捏软柿子,监控你的节假日,没能力又总是拿学生出气。我当时一度“觉得”这就是自己倒霉体质遇到这样的老师。但这也给我想要改变的契机,因为我发现他的种种行为尤其“窝里横”这点跟我爸如出一辙,甚至连面相跟我爸也有些像。
另一个原因是因为这个老师让我很长一段时间想不开并得了抑郁症。我在研一下半学期快结束的时候差一点点就自杀成功了,当时没有自杀成功的原因在于想死之前吃饱些,结果就是这个吃的过程让我回了一点点理智(心理学上对此有研究,发现咀嚼是可以降低人的焦虑程度的)
后知后觉的我意识到我差点因为这个变态结束自己生命简直气到冒烟。然后火速下定决心要让自己不怕他,然后借由教育心理学的“迁移学习”观点,我当时觉得只要我不怕了这个变态(一个简单的相似任务),我就可以不怕我爸那个大变态(一个我不敢尝试的直接任务)。
三年,想要让自己从身心不去惧怕一个像那个十多年给我带来心理阴影的人,是件不太容易的事情。但这就像是推动一辆停下来的汽车,只要熬过静摩擦力,它就会好推很多。所以我开始做的第一个事情,就是拒接他在我周末休息时候打来的“询问”电话。就这么一点点的做,并观察老师不敢惹的那几个学妹是怎么跟他相处的,我也尝试学她们都方法。
最后,我真的不怕他了。并敢在家有理有据的反抗我爸了(当时最大且最开心的感受就是:可把我厉害坏了呢)。
其实,我并不想用自己的余生去治愈我不开心的童年。所以,尽量让自己的每一天过得开心,这样你就可以在未来回忆起过去的时候觉得自己的过往还蛮开心的,这样就可以慢慢冲淡“童年”的不快。
哪怕每天只是一点点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