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椰壳碗外的人生》读后感1000字

《椰壳碗外的人生》读后感1000字!

安德森的自传在我看来是美国教育制度发展史。现在伊顿公学在大众眼里还是神圣的存在,和安德森笔下的充满校园霸凌和歧视的传统校园联系不到一起去。安德森按他自己的定义是一个interdisciplinary的人,这个inter和multi的前缀我之前一直分不太清。Inter有交互的意思,更强调把不同学科背景知识糅合到一起去研究,而multi更多的是把不相同的东西陈列出来,从外在的角度观察比较,找异同但始终让他们保持自己的独立。

安德森本身就是接受不同文化熏陶过程中成长的,生在中国,在美国接受初级教育,然后又在英国接受高级教育,在经历了几年迷茫期后又回到康奈尔大学任职。他的文化研究也是多元化的,被印尼文化吸引,本想做一个单纯地关于日本占领时期印尼的研究,结果阴差阳错被政府驱逐,转战泰国,马来西亚。慢慢的整个东南亚都成了他的研究课题。他不仅仅是阅读前人的文献资料,更是学习当地语言,深入到群众中去,让自己真正成为东南亚人。学会一种语言不仅仅是学到语法,学到的更多的是整个民族的思考方式和价值观。当一个人说外语和说母语的时候是有明显差别的。语言是让一个人从内在改变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安德森的研究之路值得敬佩,多年离家,积极探索未知的世界,甚至参加政治活动差点被暗杀。可以从他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他对这项研究的热情。在走出校园后安德森也有每个人都会经历的求职迷茫期。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不知道自己多年的学习怎么和自己的未来联系到一起。安德森那时选择放空自己,没有盲目投简历而是在家啃老,这一点很让人敬佩和羡慕。敬佩是因为确实只有在真空期才能理清自己的思路,羡慕是因为显然他这么做是有家庭的支持。找到一个可以充满激情的事业是很幸运的,更幸运的是安德森几乎在每个时间节点上都有合适的橄榄枝递给他。他的弟弟推荐他去康纳尔任教,初入东南亚研究的时候正赶上这个课题兴起,遇见了很多在事业上给他带来启发的人。机会和努力间距的安德森毫无悬念的走出椰壳碗,有比别人更多的大局观和更复杂的思考。

这本书原名叫a life beyond boundary,如果单纯翻译过来可能会变成名字烂大街的励志鸡汤读物。但不知道是谁把boundary翻译成椰壳碗,读后感www.simayi.net更有趣的同时也让更多人产生了想读一下的欲望。椰壳碗是东南亚的食器,那里盛产椰子,把这种外壳坚硬的水果用来吃饭是特色之一。安德森的一生主要研究东南亚文化,但并不是单纯地在这些国家本身的历史或经济做研究,而是更多的从社会结构文化传承的角度分析整个民族格局。我对人文学课了解不多,但安德森这样的探索精神让我动容。我很难理解为什么他可以花这么多精力在这些产生不了实体成果的事情上。他的这些文章和观点,在大多数人眼里应该都是没用的东西。但他的自传里完全看不到一丝一毫周围人对他的质疑。要么是因为他幸运的生在开放包容的美国,要么是因为他的内心太强大屏蔽掉所有质疑的声音。这些无形的界限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安德森的经历算是一针鸡血,不走寻常路,nothing is impossible。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Powered By 百家笔记网

赣ICP备2020013781号 Copyright https://www.simayi.net .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