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漫记》读后感2000字!
作者:子归明
在这个信息自动推送,碎片化快速阅读的时代,你有多久没有静下心来慢慢地看一本书呢?
最近花了一个多星期,每天大概一小时的时间,重读了《西行漫记》这本书,一个外国人写的中国红军早期革命纪实报道。
一、《西行漫记》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西行漫记》,原名《红星照耀中国》(RedStarOverChina),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于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今陕甘宁地区)进行了实地考察,根据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写成的纪实报道,先后在当时的国内外报刊连载,后来集结成书。
书中描绘了当时的地理人情,刻画了很多朴实的红军形象,也描述了许多红军早期革命的历史事件。跟我们历史教课书上的内容对比,就像是看一场电影大片那般畅快。
关于书名,还有些小的曲折,书名第一稿是用英文写的,翻译成中文时,为了在当时的白色恐怖背景下掩护身份、便于传播,才起名《西行漫记》。
二、这本书有哪些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
第一,它附有大量当时拍摄的人物照片。
这是最珍贵的历史资料,因为这些照片无法重拍,无法修饰和篡改。这些照片也是从其他书籍和渠道无法获取的。在这些照片里,有党和军队的领袖,有普通士兵,还有很多普通的群众。
而奇妙的是,如果用当时的眼光来看,后来新中国的主席和开国元勋们,从照片上看跟普通士兵和群众相比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还没读书,光是浏览这些照片,就会让人游走于现实和历史之中,有着今夕是何夕的恍惚感,更有“秦时明月汉时关”的画面感。
第二,因为它的成书时间是1937年,它描写包括党和红军领导人在内的各色人物所用的语言,完全没有建国后书籍那种避讳政治领袖的语言风格,而是极其平实的语言,读来就像在看一幅幅素描画像。
比如,书中描写脱掉长裤乘凉和捉虱子的领导人,描写笑容憨厚的彭德怀和朱德,描写一个叫向季邦的小红军被人取外号“像鸡巴”的故事。当你沉浸在这些故事当中,你会发现,那些开国领导人和革命先烈,也如我们普通人一样,在炮火冲天、战斗你死我活的革命岁月,他们也有狗血的儿女情长和生活的鸡零狗碎。
“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
“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作为普通人,看罢这本书,会有一种超然应对现实各种困难的豪迈感在胸中油然而生。
第三,书中有多名新中国伟人和名人的独家自传。
写当年的伟人传记的书很多,但由伟人自述形成的自传,独此一家。书中有毛泽东、朱德、彭德怀、徐海东这些大人物的自述传记,还有一些小人物的自述故事。
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旁观伟人的历史境遇,洞悉伟人的成长心路历程,对于我们在新时代如何过好这一生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三、这本书能带给我们什么
第一,是勇气。
从作者写作此书的经历来看,作者可以说是一个勇士。1936年6月,国共内战正酣,日本全面侵华在即,西安事变尚未发生,作为一个资产阶级报刊的记者,是一种怎样的历史担当和毅力,促使他不顾生命安全,深入红色区域,成为报道中国红色区域的第一个外国人呢?靠的不是勇气是什么?
而从故事本身来说,促使党和红军从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到建立闽赣革命根据地,到五次反围剿,到两万五千里长征,再到建立稳固的陕甘宁边区,读后感www.simayi.net一路走来,屡败屡战并最终站稳脚跟的,是什么力量呢?那是千千万万革命先驱的勇气。如果把自己代入那个历史年代,我们会有那般的革命战斗勇气吗?这是我们需要叩问自己的命题。
第二,是信念。
从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很多领导人,本身已经有较好的家境,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为什么要放弃安稳的生活,辗转艰苦的山林河谷,冒着枪林弹雨坚持革命呢?
再看那些普通红军战士,为什么甘愿吃苦,甚至像强渡大渡河那样明知一定会牺牲仍然勇往直前呢?是信念,是为了全国人民得解放,过上太平日子的信念。
如今,我们已经享受了半个多世纪的和平生活,我们心中,还有那种信念吗?
第三,是踏实过好生活的心境。
读书的目的,最终还是要回归自己的现实生活。
读了这本书,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那些为革命殚精竭虑的伟人,跟我们一样是血肉之躯,那些为国捐躯的勇士们,跟我们一样是个普通大众。
我们现在的岁月静好,是因为有他们的负重前行。我们现在享受着他们的恩泽,只有踏实过好现实生活,不辱先人,不祸后代,才是对他们艰苦抗争岁月最好的告慰。
新中国的历史是由伟人和千万革命先驱书写的,但与此同时,他们给我们写好了历史蓝本,等待着我们每一个普通人去续写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