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低语》读后感1500字!
读者与作家的交流:对作品的共识与分歧。
作者:言西早谭
一个文学作品诞生后,它就不再是属于作者本人的孩子,而是广大的读者养育的新生命。读者通过阅读,有可能因袭作者的故事,也可能通过自己的见闻、智识重塑其内涵。如何看待文学作品在作家与读者间传递后产生的共识与分歧?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时代的低语:当代文学对话录》貌似可以提供一些线索。
《时代的低语:当代文学对话录》是一本当代作家的访谈录,其访谈对象囊括贾平凹、张翎、范小青、徐小斌、韩少功、马原、郑克鲁、赵德明、徐则臣、阿乙、鲁敏、周洁茹、杰夫·戴尔、桑德拉·希斯内罗丝、托马斯·温茨洛瓦以及蕾拉·斯利玛尼。访谈人傅小平不仅是一名新闻从业者,也是一名文字工作者,通过他对诸位作家或翻译家、剧作家或长或短的访问,访谈对象的形象跃然纸上。全书将访谈对象分为四组,访谈侧重点各有不同。访谈内容大到拉美社会的秩序,小到文学作品中某个人物的一个动作、一句话,将读者对于文学作品的疑惑、作者对于书写甚至是生活的态度理解展示于一书之中。
看《时代的低语:当代文学对话录》,我们可以看到记者对作家的采访,也可以看到一名读者与作家关于作品的交流。诚然,傅小平对文字是专业而敏感的,对文学有自己独到的理解,然而,在其他作家的作品面前,他依然是一名读者,一名高级且资深的读者,他对文学作品的一些疑问和我们普通读者也有共性。
读者与作者的关系
在傅小平对张翎的采访中,有一段话关于小说《死着》的对话很有趣。
傅小平:这样一个结尾,是有很强的反讽色彩的。陆建德在对你的评价里提到“略带反讽语言”。我倒是觉得,你讲述的很多故事,都有着鲜明的反讽性。
张翎:其实《流年物语》里也有这样的反讽,或者说‘逆袭’。
三个人对于一个故事的结尾有其共性,都认为张翎的作品带有反讽性,但在这个共性里,程度却有所差距,陆建德的“略带”与傅小平的“鲜明”差距明显,而张翎则直接跳过《死着》,去谈论《流年物语》,不免让人会心一笑。
不独张翎如此,徐则臣对两个作品的主人公木鱼是否同一人物的回答是否定的,且表明,“用同一个名字,有时候是为了故事间的勾连、互文和延续,有时候纯粹是偷懒”。此外,书中的其他作家在对傅小平提出的内容、人物理解时,也不时提出反对看法。
由此看来,作家的创作和读者的理解往往千差万别。不同的读者会对文字有不同的理解,有时还会在一些作家本人都未注意的地方浮想联翩,自行给作家加戏。甚而,为这些观点“大打出手”,让作家本人都深感到迷茫。但是书中没有哪个作家敢让众读者非从一个角度理解作品,“存在即合理”,相信从文字中衍生的理解没有高低之分。
作家的性格与其作品
好的作家在其作品中是最诚实的,他在生活中能掩饰自己,但在作品中,却藏不住自己的思想、欲望、偏好。在《时代的低语:当代文学对话录》中,读后感www.simayi.net傅小平对作家们提出的问题往往先从大处着手,从创作理念、创作来源,再谈到作品的对比、作品的特色或人物的塑造。虽然没有谈到作家的个人问题,但从作家对作品的理解及表达,不难看出作家的性格特征。徐小斌的访谈便是一个极明显的例子。如她所喜欢的“现代性”作品一样,她表现在访谈中言语外放而敏锐,不同于范小青等作家喜欢从调研中获得故事,徐小斌喜欢从艺术作品(绘画、建筑)中获取灵感,因而“作品中带着一股‘仙气’”。而作家马原的生活态度如此独特自我,对世事的理解皆有其不同于众的地方,导致他的作品被其称为“小众作品”。
此外,在书中不难看出,作家对于小说中带动读者阅读欲望的东西各有要求,有的作家喜欢用情绪,有的喜欢用框架,有的用情节……虽然不能肯定是否与性格相关,但确实是来自作家本人的选择。
虽然对《时代的低语:当代文学对话录》一书中有的作家甚了解,也没有总结出现代文学的高级先进。但读完全书,真切的认识了几位作家及其作品及创作态度,期待着未来读到他们的作品时,回来反刍这本书,能有更多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