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阁布之屋》读后感1000字

《雅阁布之屋》读后感1000字!

作者:greathunger

弗吉尼亚·伍尔夫行文所采措辞是生活中捻摘而来的,在伍尔夫指尖流淌而出的那个时刻,它们本身并不经过怎样“千锤百炼式”的打磨,相反地,它们异常快速地成型于纸上,这可能只是伍尔夫本人摘取一些具备某种内在关联的生活细碎感知,并逐渐将这种“本能输出”本身惯性化的结果,而伍尔夫每次都能把那些修饰性词汇用得这样准确且有效,这应该被归为一个作家的感知灵敏度和写作专业技能的具备。

因而我们在对伍尔夫的文字进行研究时,每当对其文学有逐字摘句的细细琢磨与品味时,关注点不应置于为什么在这里用某个个别特殊词汇(那是一种较真的、不起作用的方式),而应当以一种感知性的、笼络整体布局的眼光,这样,那些看似特别的、尖锐的修辞性或描述性定语或名词,便被均置于一种由内而外生发的、整体性的光泽之中了。

伍尔夫是以一种超现实主义的(深入潜意识层面的)洞穿眼神和一瞬即逝的印象派目光,使场景成为某种颇具情感张力或情绪生发的内心投射体的。伍尔夫总是将视觉上的环境描写与人物形象融为一体,也即所谓雅各布的房间犹如处处充斥着雅各布的幽灵,而那个摘葡萄的克拉拉女士,桑德拉由眼前“黄球”(柑橘树)联想而起一切转瞬即逝的东西,这些都说明作者不仅仅对当时当下人物本身进行描绘分析,他们身上的人物弧光还借由伍尔夫对环境的特殊描写显示出来,包括对景象的特殊描绘、色彩呈现等,在这个层面上,可以说伍尔夫的文字表现力是“电影化”的,它具备用画面表现人物内心的特色,且具有时刻变幻的动态性。

在一系列持续表现中,有时如同灵光一闪般转瞬即逝(配角人物),有时则在一点点的逐步铺垫中勾勒出一个无法弥散的深刻形象(雅各布),所不变的是,在每一个描写的段落中,它都具备一种透视某个瞬间本质的能力。

伍尔夫的文学总是让人去想这样一个问题: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内在关联性究竟是什么?其文字的流动性顺畅又自由,在《雅各布之屋》中,具体体现为其笔墨在景象描绘(伍尔夫式)、内心洞穿、跳脱发言间和谐跳跃,而具体地,给读者一种“自然流淌”的阅读体验。这种独特的表达形式,随心所欲的视点落点有时双线交织,分别呈现后相互交汇;更多时候又是时时刻刻跳跃着的,时而让人觉得“断裂”。

而之所以这种跳跃性时刻存在且成立,其在于伍尔夫做到了本人在写作时那种思维的流动性本身以文字为载体的外化,具体体现为她从不刻意阐释什么,读后感www.simayi.net从不以“让读者明白”为出发点而解释性细说,她的思维触角延伸到哪里,笔触就落到哪里。更进一步讲,读者层面要读懂伍尔夫行文的“内在逻辑”即是对伍尔夫本人的思维生发和想象的共情能力,以支撑那些看似跳跃性强的前后段落的关联性,更多时候,它是一种联想的能力——代入伍尔夫独特的个人联想。

而之所以伍尔夫的描绘如此具有特色性,有时如此尖刻,在于这些联想本身即伴随着伍尔夫的潜意识层面连带着其本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因为行文本身既是伍尔夫对其自身的坦诚揭示,既包含了自我表达,也囊括了其对世界的看法本身。而具体的,它当然涵括了伍尔夫的学识积淀、文化背景、个人的成长经历和生活背景,乃至生活习惯,以及她绝对不可或缺的对生活的洞穿能力。整篇下来,它形成了一条无形的线索,需要读者沿着藤蔓追溯伍尔夫的持续沉浸、断裂式联想,而要跟上伍尔夫的思绪频率,要抓住这根无形藤蔓、进而切入伍尔夫的文字主体命脉,其重点绝不仅在于由外而内的概括分析,而更在于由内而外的思绪扩张,我们最终还是要以一种整体性的目光去追随伍尔夫进行这一场随心所欲又时而令人不安的“意识流动与断裂”。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Powered By 百家笔记网

赣ICP备2020013781号 Copyright https://www.simayi.net .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