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读后感1000字!
今天凌晨两点十八分,我读完了《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此书初版于1987年(那正是钱理群、陈平原、黄子平三人提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这一命题的时候),1998年推出修订本,2016年第46次印刷的时候又做了较多修改。作为教育部推荐的中文专业本科教材,这本书影响很大,很多学校把它作为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指定或默认的参考书。三位作者都是王瑶先生的弟子,“在一些重要问题认识上自有一种默契”(钱理群:《矛盾与困惑中的写作——<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谈》)。目前现代文学教材非常多,《三十年》无疑是其中数一数二的杰作。读完此书会对现代文学本身,以及影响它发展的内部、外部因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而又不至于太浅(当然还需要读作品,否则单看文本的分析会很空洞)。
但是我总会看到一些似乎与文学无关的东西,我也因此发出感慨,就是,我们的学术研究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地独立于z治?在一些大家都能想到的地方,其论述小心翼翼蹑手蹑脚。大段大段的论述之后,其实结论已经很明显了,但作者就是不说(这让我想起了陈丹青评价中国的文人画,说那是一种“聪明绝顶的语焉不详”)。令人读来非常不爽甚至心生鄙夷。而且这种小心甚至导致了对于文学理论当中一些是非问题的误判(这样的看法是建立在我浅薄的学识的基础之上的,可能存在偏颇甚至错误)。
再有就是由于不能真正独立而导致的批评的“双标”。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介绍向林冰对“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的看法时,直接就说他的观点是“偏狭”、“错误”的,否定的语气用得非常决然。对于明显的是非问题的评判,我认为需要这种“决然”,读后感www.simayi.net因为真理是学术唯一的尺子。对就是对,不对就是不对,应该明确地交代清楚。辛德勇老师说:“學術在我心中,就是求真,不求真就不是學術,而是權術、騙術。求真就衹能講真話,就學術論學術,不會有任何師生門派之類的觀念作祟。我衹想做一個真實的人。”(公众号“辛德勇自述”:《晨思录之三十三》)。但是本书的写作,针对部分大家都能想到的文学现象的评价,是做不到这种彻底的“决然”的,作者说来说去就是戳不到痛点,看得我很难受。这也是让我觉得遗憾的地方。
我大致了解中国知识分子(尤其是人文学科的知识分子)说话的难处,所以对于以上浅薄的指摘,批评之余稍加思考,其实同情与理解还是占了上峰的。对于我的那个疑问(学术何时才能独立于z治),在如今这个大环境下,我是持悲观态度的。但是把目光稍微放远一点,好的学术环境不是没有,真正投身学术并且放下乱七八糟的利害得失、对真理孜孜以求的人,也还是有很多的,他们的著述也不会被轻易埋没。这点想头,又很给了我投身中文系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