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读后感800字!
作者:执笔经年
好了,这是给自己找输出理由,只有输出才可以检验输入的质量,否则在无数知识倾倒进大脑的梦境中醒过来,只能面对“‘的、地、得’助词添加法”水论文的现实。
《万历十五年》是一本标了很久但是一直没有着手去看的书,原因是题目太历史化了,就像是面前的一座山。本年度一直强迫自己看专业范围内的书,于是他就被随手找到了。
我认为,一本合格的历史作品,需要站在当代人的角度去思考和抉择,而非站在现代人的视角苛求古人。《万历十五年》给我的惊喜就是他让我感受到了有人情味的历史和有人情味的人。
很好理解,就是历史中有鲜活的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利弊取舍,而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保持着一种感同身受的理解。无论是好是坏,他分析的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而不是怎么能有这样的想法。“怎么能”就是一种审视、评价式的眼光了,传统的纲常伦理早已被否认,如何能在现在仍然用统一标准去评价?
对于高高在上的皇帝,他看到了万历从小在文官的培养和束缚中长大,随居于一国之上,实则是紫禁城中的囚犯。臣子可以一边说着礼法制度、道德秩序,一边党同伐异、唯利是图;而皇帝只能表现出正面的形象,否则将会受到全民甚至是历史的苛责。他的臣下是清楚他的希望的,可是没有人选择站出来为他说话,事实上,即使言明也无法做到。多像其臣下把自己无法明言的逐名逐利的压力和未能突破传统束缚的悲怆全数砸在皇帝身上,苛求他,命令他——你是一国之君,你承载着历史使命,你必须这么做。
除了皇帝之外,还有张居正、海瑞、戚继光、李贽,都是明朝的老熟人了。文官集团的发展使得明朝的制度受到极大影响,再加上原有的礼法制度,人人都在生活和追求的抉择中摇摇欲坠。
说是普通人也不是普通人,但《万历十五年》确乎让读者看到了每个人的不容易。事实上,这样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才是“以史为鉴”的前提,让人意识到——噢,原来我们都是活着的有舍有得有感情的人。否则,即使历史是由人创造的,也不过是一个个标签共同粘贴过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