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早晨》读后感600字!
作者:以墨轩
严格意义上来说,这算不得是书评。
纪实文学这一类型很容易“屁股指挥文笔”,内容翔实、三观正可能就是评价这一类作品较为成功的评语了。这其实也反映了这些作品的困境,那就是调令甫出作品涌现,然而真正能够脍炙人口,得到大众真心认可的作品凤毛麟角,甚至是不遭人待见。这让我想起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盛行的报告文学,那时候群众的文化水平还不高,相对作家的水平也不高,报告文学再这样的背景下大放异彩,各取所需。然而,群众的水平是越来越高的,尤其是八十年代时代氛围的周边,相反的,相关题材作家的水平确囿于各种因素停滞不前。我常看到那些写报告文学的作家往往能写出不错的回忆性文章,但是再要写报告文学就很难了,倒不是缺乏题材,而是这一文学类型失去了活力。像谁报告呢?
《上海早晨》是一部不那么“报告”的作品,这里不仅仅有很多抢救性发掘的史料,更难得的是作者动了“情”。她尝试运用年轻人的视角去钩沉上海大学的肇始。当年冲上街头为了民族独立、翻地反封建的青年学生们都是这样的鲜活,单纯地堆砌史料在他们的伟业面前是苍白的,我们只有尝试去理解其中的“情”,方能从一定程度上还原那段“史”。
工人运动在现在或许是一种束之高阁的概念,在那时,是制胜的路径与方法。刘华烈士这样的青年整天周旋于工人之间,组织他们识字、组织他们对抗外国资本家。革命绝不是纸上谈兵,在大学学到的马列知识晚上就会实际运用于工人互助会,这像极了莫斯科保卫战时期的坦克工厂,新作成的坦克一发动就上了前线。知识分子不断地与自己做着搏斗,工人听不懂学堂里的教条,换着法子用浅显的例子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刘华烈士的雕像矗立在上海沪西工人文化宫,而今这一地块正在整体性改造,但愿苏州河边他的身影不会被我们、我们的后代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