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医路长行》有感1000字!
在家中的一个夜晚,我坐在书桌前,合上了一本书,陷入深深的思考中。
这是一本让我读后感慨万千的书。其中的很多故事让我受到触动,促使我思考、反省,这本书就是吴锋耀教授的散文著作《医路长行》。读书之后,忍不住提笔写下两点感悟。
优良品德是年轻医生专业成长的基石。
这本书中有几个故事,把吴教授的优良品德体现的淋漓尽致。
“孩子走了我不怪你”讲述的故事,让我深有感触。吴教授用真诚和大爱感动了病患家属,在缺乏医疗条件的情况下,患病的孩子虽然走了,但是家属还专程到卫生院表示感谢,同时鼓励当时还很年轻的吴教授不断总结经验,将来做个好医生。我也记住了吴教授在书中写到的一位老教授说的话:“看病看病,病人满意最重要!病人满意了,即使治疗(手术)失败了也是成功!病人不满意,治疗(手术)成功也是失败!”
我想,要让病人满意,医生就得有良好的医德,对病患心怀大爱。而书中“手掏粪便救病人”的故事就是一个医生心怀大爱的佐证,它告诉我们,大医一定有大爱,有大爱才能成为大医。而作为年轻医生,要成长,必须从修炼良好高尚的医德开始。
“毕业实习的作息时间表”这篇文章,吴教授通过平实的文字叙述,让我们年轻医生体会到自律是多么难能可贵的意志品质。
吴教授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对于年轻医生而言,决定着进步的快慢。如果不能自律,缺乏自律精神,进步与成长也就缺少了根基。想想自己读书和工作以来,也给自己制定过不少的作息时间表及计划表之类的东西,但是好像大部分都没办法完全坚持,不能持之以恒,其实就是缺乏这种品德。这篇故事让我触动很大,也促使我下定决心,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保持自律的精神,努力去完成自己制定的每一个计划,促使自己的专业不断成长。
基层医院生活是年轻医生成长的磨刀石。
在这本书的第一辑《底色》中,有很多篇章是吴教授写自己在基层医院工作中的经历,他从中获得的历练是在三级大医院所没有的。卫生院,是最贴近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帮助农民获得最基本的医疗服务的基层医疗单位。吴教授一毕业首先就在卫生院工作的。他在书中叙述了很多生动的故事,提到了的很多真实病例。吴教授当时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绞尽脑汁,想方设法,尽心尽力去帮助病患。可以说,在这个过程中,是他对病患的真情实意推动他对医术钻研,提高了他处置不同病例的能力和水平。22岁就当上卫生院的院长,这就是他在基层医院不断磨练不断进步的最好证明。
现在开展的医疗扶贫,也让很多医生,特别是年轻医生,到基层医院去。我认为这不但助力了脱贫攻坚,更是磨砺自己,让自己不断进步成长的机会。
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医疗条件永远滞后于治疗病患的需求,因此,我们年轻医生,必须也要在现有条件下,像吴教授当年在基层卫生院工作那样,以一种对患者的大爱,不断钻研业务,虚心向老一辈专家学习,努力推高自己治疗处理各种病患的能力和水平,这个过程,也是一个磨砺和成长的过程。吴教授的经历告诉我们,磨刀石在哪里都有,就看你愿不愿意把自己当成一把刀,放上去不断地磨砺。只要肯磨砺,就会成长进步。
总而言之,读了吴锋耀教授的《医路长行》这本书,我最深的感受就是:学会做人,不断修炼优良医德和意志品质,勇于在工作中磨练自己,这是一个年轻医生成长的专业底色。我一定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提醒、激励自己:打好专业底色,不断进步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