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拉克勒斯之柱》读后感2000字

《赫拉克勒斯之柱》读后感2000字!

作者:碧月清风

五年前的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顾少强用一句“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作为理由辞去了波澜不惊的教职,虽然最后她并没有来一次轰轰烈烈的旅行,却激起了很多人内心想要出去看看的热望,大众原来平静的生活有了蠢蠢欲动的理由。

其实,想要付诸行动的人从来不需要理由。即便是如今冠状肺炎疫情远未结束之际,某地景区仍然爆出游人人满为患,有人忘乎所以到摘掉口罩,对于潜在的危险则不管不顾。这种扎堆出游远非明智之举,而走马观花式的到此一游,也只剩下微信朋友圈晒晒照片的冲动了。

真正的旅行从来不是这个样子的。《赫拉克靳斯之柱》的作者保罗·索鲁说:旅行者是捉摸不定的,而游客则有确定行程。他自己就是这样,他在地中海沿岸地区的旅行没有固定的计划。他认为旅行本身就是在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没有条条框框的束缚。一旦在别人的激发下或临时起意,想要开启一趟意外之旅时,他决不犹豫,也没有人商量,这就是他喜欢一个人旅行的理由。

地中海地区曾经是索鲁的禁区,他到世界各地去旅行,却一直避开这里。索鲁引用乔伊斯的话说:罗马令我联想起一个向游客展示祖母尸体来谋生计的男人。整个地中海地区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如此之多,足以令人眼花缭乱。这一地区的旅游业只是崇拜祖先及对毫不协调的废墟的崇仰之情。

索鲁之所以最终成行的原因,在于该地区改变和衰败,并迫切需要尽快记录。也因此,这是一场知性的发现之旅,旅途的体验也有别于匆匆一瞥的游览。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索鲁选择旅游淡季,旅途中他只是一个积极的旁观者。每天晚上将当天的遭遇不加遗漏地记下来,把行动转化为文字。

这场耗时良久的旅行始于直布罗陀,终于摩洛哥,从一根赫拉克勒斯之柱到另一根赫拉克勒斯之柱。索鲁坚持不搭飞机,而是选择脚踏实地,坐火车、长途汽车、渡轮,甚至是搭出租车和骑自行车。整个旅程行经17个国家,除了黎巴嫩、阿尔及利亚等少数国家因故无法成行。耗时一年半,把地中海走了一圈。

索鲁在旅行途中观察当地人的习俗和举动,并不时对不同国家的人们加以比较。在西班牙所经之处,他观看斗牛,直言不喜欢这种血腥的场面。他认为斗牛是这个民族一个巨大而安全的发泄出口,能化解法西斯主义所带来的挫折感。而在法国尼斯,他发现生性浪漫的法国人也对斗牛情有独钟,法国的斗牛活动中心尼姆每年举办三场斗牛,吸引到大约一百万的观众。

作为作家,索鲁又是一个与众不同的旅行者。旅途所到之处,他逛书店,购买书籍,只为旅途阅读。诗意与远方,在索鲁这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读后感www.simayi.net他买书并不贪婪,买来就利用空闲时间阅读,读后即扔掉,不增加负担。因为读书的缘故,索鲁也将读过的书与行经的地区加以对照。与乔伊斯、托尔斯泰、加缪、梵高等文学家、画家在地中海重逢,与作家见面,地中海是两者的媒介。

对于文化的反思在书中也随处可见。我们都知道美国的种族歧视是其顽疾,殊不知法国也有种族歧视,这可能是源于白人的种族优越感。索鲁在马赛警察局问询当地警察治安情况时,对方一连说出五遍“阿拉伯人”,这不能不让人深思。

而对所经地区历史的反思也让阅读过程变得不那么轻松。在西班牙谈论佛朗哥,在意大利讨论阿尔巴尼亚难民,在前南地区反思战争对当地人民的深刻影响,在以色列反思民族冲突和流血事件。

索鲁的旅行有沉重的一面,也有令人眼前一亮的感动时刻。他的旅行中偶尔也遇到慷慨的灵魂,一杯免费的咖啡,而对方竟是处于战争阴影下的难民——一个身在扎达尔的小姑娘。在阿尔巴尼亚,一个素昧平生的小伙子及时给了索鲁五十列克的纸币,解了他的燃眉之急,“你会需要这个的”,没有多余的话语。从最不可能的人身上获得一份礼物,这是索鲁旅行收获的最为昂贵的礼物。

“任何地方,不论在何处,不管是什么形态,都值得一游。”索鲁持如是观。只有观看还不够,重要的是记录。他偷偷地记录旅人民谈话,有时被对方发现并提起,他坦然承认。追查细节,以突击方式跟人谈话,当个挑衅的旅者,这就是索鲁,一个特立独行的旅者。

旅行经常是种悲哀,甚至带有自虐性质的乐趣,因此抵达名不见经传、景观可怖之处,也是旅行者的乐趣之一。索鲁如是感慨。

索鲁认为,旅行就跟某些人生经历一样,一次就已足够。地中海之旅,对于索鲁,有时是祖先崇拜之举,有时却正好相反。旅行虽已结束,他的体验却仍未结束。这次环地中海地区的旅行,对于他的人生,是一次难忘的经历,一次奇妙的体验,一次灵魂的升华。

而对于我们,理应重新思考何谓旅行,我们要怎样来一次有质量的旅行。只要准备好了,我们随时都可以背起行囊,来一场浪迹天涯的旅行。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Powered By 百家笔记网

赣ICP备2020013781号 Copyright https://www.simayi.net .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