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方武汉日记》读后感800字

四月初《方方武汉日记》被译成多种语言在国外迅速出版,网络哗然一片,反对的声音大大地盖过了支持的声音。在看过几篇煽动性文章后我也不理智地站起了队。作为一名对祖国未来抱着美好希冀的青年,看到这些“危害”祖国的言论时我的内心是愤懑难平的。

正当我打算提笔下场加入骂战的时候发现,自己对《武汉日记》这本书了解尚浅,缺乏理论的“刀枪”。而网络上对作家方方的攻讦大多是指责其“失实”或只对作品中的只言片语进行“复读机”式的谩骂,缺乏实质性的内容。甚至脱离作品本身,进而上升到语言人身攻击。

回到作品本身,这是一本实实在在的日记,作者方方用简单的、口语化的语言在日记中记录了自己在疫情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想,她并不是客观的,仿佛带着某种目的写下这些文字。字里行间透露出对政府疫情防控不力的怨念和不满。

其实她本不该承受这些骂名,她错就错在了,在错误的时间(国内防疫战攻坚期),错误的地点(海外)出版了这本书。

反对她的声音大多都是强调民族利益、国家主权和个人权力统一的“左派”,当然也不乏企图从中分一杯羹的眼红的同行。

她错了吗?是的,她错了。她抱怨政府在防疫初显成效时,一面大张旗鼓彰显功绩和社会正能量,一面对人民和社会遭受的苦难避而不谈,三缄其口。

仿佛苦难就是这类作家赖以为生的笔墨,她讨厌社会欣欣向荣的声音,指责政府对社会不当言论的“一刀切”。美其名曰为“时代微尘下的普通人”发声,其实就是在以作家的身份明里暗里地抱怨社会,以泄私愤。

社会更需要的是纪实性的文字,而不是一句一个“我听说”“我朋友”,这和疫情期间漫天飞舞的谣言有何区别?

她完全错了吗?也并不是。的确,社会需要不同的声音。我想起了Bilibili的马前卒工作室,他们能说、也敢说出现时制度下社会的弊端,但他们的目的是希望国家能越来越好。而方方这种夹带着私欲和私愤的言论当然会受到批评。

只有保持对不同论述的警惕,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性。——柴静《看见》

很多人反对方方是因为他们觉得《武汉日记》是“方方递向西方资本主义的刀剑”。其实大可不必过于偏激。就我长期以来混迹在外网的所见所闻而言,《方方日记》和外网上的排华的恶臭言论比起来实在是微不足道,中国的形象也不会就因为这本书就大受损害。

外国民粹主义对中国的恶意解读已然不可调和,过度愤怒只会让那些“恨国党”自以为是、沾沾自喜罢了。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Powered By 百家笔记网

赣ICP备2020013781号 Copyright https://www.simayi.net .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