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读后感1000字

说到农民,你脑中浮现出来的第一个字会是什么?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想最符合、最贴切的必定是这本书的书名:《土》。

世间万物自泥土中酝酿生长,死后又回归大地。无论生前如何,死后都化为一抔泥土。书中一开始,男主人公的妻子阿品因用土法堕胎去世了,在她的葬礼上,长塚节这样写道,“阿品一直都是赤脚,她的一生几乎每天都是踩着泥土度过的。土里生,土里长,如今,她又归于尘土,除了中间隔着的一层松木板,她的双脚可说是永远与土相接了。”这或许是长塚节想要表达的主题之一。

农民无法离开土地,土地为他们提供生机与希望,也牢牢捆绑住他们。明治维新虽使日本跻身强国,却并没有给农民带来切实的利益。西南战争导致的财政崩溃,继而引发了通货膨胀,时任财政大臣的松方正义采用了通货紧缩的经济政策,导致农民由于无法应对高昂的成本而陆续破产,仅1877年一年,全国自耕农中就有47%被迫卖掉土地,成为佃户,即使农民颗粒无收,也要缴纳地价的3%和1%的地方税。

书中的勘次一家正生活在这个时代,贫农们从早到晚都在土地上辛勤地工作,却没有办法攒下钱来,大部分收成都要用来交租,在最适宜耕种的季节,只能扔下自己的土地不管,得去做日工才有饭吃,就连肥料也只有富裕的农户才用得起,如此一来,就像是一个恶性循环,贫穷者愈发贫穷,富有者愈发富有。就像勘次常哼的那首歌一样,“总想过伤好日子,到头来还是老样子”。穷人之穷,各有各的不幸,并非因为不努力。

作者长塚节对农民又抱着怎样的感情呢?出生于地主阶层的他,并没有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对乡村的风物以及农民的生活有着深刻的体察和准确的把握,对于造成农民困苦的原因也直言不讳。主人公勘次一家在现实生活中是真实存在的,书中还有一位善良的东家太太,多次帮助勘次一家,并为勘次提供工作,她正是以长塚节的母亲为原型写作的。在《土》出版以后,他们仍旧在鬼怒川的那片土地上生活着。由此,我们可以推断,长塚节对于农民的态度是满怀亲切与关怀的。

夏目漱石一眼穿视所及的,是“既无教养也无人格,蛆虫般可怜的”农民。我却觉得并非如此。作者笔下的勘次一家,是吃苦勤劳农民的缩影,读后感www.simayi.net贤惠善良的妻子阿品协助丈夫共谋生计,迫于生活,她先后两次土法坠胎,终因不慎染上破伤风又无钱疗治,抛下一双子女和贫寒中相濡以沫的丈大含恨死去。她去世后,原本品质尚可的勘次愈发自暴自弃,偷窃、对丈人粗鲁不孝、对女儿有强烈的控制欲,幸得女儿阿次,善解人意又纯洁勇敢,她尝尽父亲“偷盗癖”带来的苦果,但又能理解父亲所以为此的苦衷,极力为之分忧。书中能匹配上夏目漱石“蛆虫”一词的,似乎只有勘次一人,而细数勘次发生变化的源头,就在妻子的突然离世。或许长塚节矛头直指的对象并不是农民,而是对农民的过分剥削与压迫。

从历史上看,勘次性格是明治维新后日本农村实情的一面镜子。本来,有压迫就有反抗是尽人皆知的规律,可《土》里所描写的,恰恰相反,似乎有压迫就有奴性,压迫愈深,奴性反而愈重。相较于鲁迅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长塚节只停留在了前半句,他不满现实,对农民寄予同情,为打破他们的困窘与无知,遵从正冈子规的告诫,在村里研究竹林栽培和烧炭技术,开拓各种文化教育活动,这是长琢有别于书斋里的文学家的可贵之处。但从我们今天的角度看来,他所给出的并不是根本的解决方法。

.《土》无疑是日本农民文学中的一座里程碑,描绘了特定历史环境下农民的众生相,夏目在序中评价道,“不要为了消遣而阅读,为了痛苦而阅读吧”,阅读它能让你沉下心来,进入那片明治时期的鬼怒川,读懂那片土地,和土地的子民。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Powered By 百家笔记网

赣ICP备2020013781号 Copyright https://www.simayi.net .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