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一个新的文明》读后感1000字

读了《第三次浪潮》大概让我对这本书的预期有些高了。前半部分的内容还不错,后半部分包括结论确实是让我觉得很失望。在这里单就阿尔温·托夫勒和海蒂·托夫勒关于社会主义和未来文明之间的关系谈一谈我的理解,作者认为,社会主义和一种新的文明形态,也就是信息革命所创造的一种不同于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之间是根本不相容的。

具体看来,社会主义和这种新文明类型之间的不相容主要表现,社会主义的三块基石与新文明形态之间存在的三个冲突:冲突一是一种财产悖论,传统的社会主义者鲜明地提出财产的集体所有制来反对私有制,然而,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知识成为最重要的财产形式,它是无形的、超级符号性的,它使得关于财产的集体化、国有化的讨论变得不合时宜;冲突二是中央计划与知识经济的矛盾,中央计划不仅缺乏知识、缺乏计算,而且,官僚主义对于经济生产的影响使得计划本身是反知识的,因为经济生产的直接目的不是满足市场需要,而是成为政府官员的政绩;冲突三在于传统的社会主义所坚持的唯物主义对脑力劳动的鄙弃,和知识经济所依赖的普遍化的脑力劳动之间的矛盾,根据作者的表述,历史唯物主义自负地强调硬件的重要性,从而贬损农业和智能劳动,甚至还经常贬损服务行业和白领工作,从而无法容纳日益普及并且主导性的知识经济。

我认为上述质疑颇具代表性,它表达了西方学者对于文明和社会主义之间内在关联的一种解构,但是很显然,对于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存在一些根本的误解,我在这里只需要列出两点。首先,它对于社会主义的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存在严重误读。

作者混淆了解读历史唯物主义和劳动价值论这两个不同的理论,前者针对的是社会历史规律的总体阐释,是对推动整个社会运转的根本动力的一种本体论解释,后者针对的则是生产领域的价值问题,而作者武断地根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来推导“劳动决定价值”,片面地把创造价值的劳动仅仅理解为所谓的物质劳动、体力劳动,这根本就是对马克思“两大发现”的的混乱阐释;而且作者对于劳动价值论中一般劳动的内涵也缺乏恰当的解读,根本没有认识到马克思所说的劳动一般完全可以采取智力、发明和创造等完全可以采取“intellectual labor”的形式,那么,作者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解读本身就是错的,以他们所认为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来推论社会主义和新文明形态的生产基础、和第三次浪潮所创造的知识经济不相容的结论就是错误的。

其次,作者混淆了社会主义的理念和社会主义的实践,他把社会主义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尤其是在苏联的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计划体制的僵化、官僚主义的盛行,归于社会主义理念本身的缺陷,却忽视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对于社会主义理念本身的偏离,那么,以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产生的种种问题来指责社会主义理念本身的合理性,或者把苏联的社会主义这一特定的、特殊的实践当做一种能够代表社会主义的普遍化的模式,进而通过揭露苏联社会主义的内在缺陷来全面否定社会主义理念本身的合理性,实在是显得过于片面。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Powered By 百家笔记网

Copyright https://www.simayi.net .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