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张的哲学》读后感1500字

作者:续写撒哈拉故事

好的艺术是有情绪的,会说话的。先来一段《老张的哲学》书中的文字:“中华民族是古劲而勇敢的。何以见得?于饭馆证之:进饭馆,迎面火焰三尺,油星乱溅。肥如判官,恶似煞神的厨役,持着直径尺二柄长三尺的大铁杓,酱醋油盐,鸡鱼鸭肉,与唾星烟灰蝇屎猪毛,一视同仁的下手。煎炒的时候,摇着油锅,三尺高的火焰往锅上扑来,耍个珍珠倒卷帘。杓儿盛着肉片,用腕一衬,长长的舌头从空中把肉片接住,尝尝滋味的浓淡。尝试之后,把肉片又吐到锅里,向着炒锅猛虎扑食般的打两个喷嚏。火候既足,杓儿和铁锅撞的山响,二里之外叫馋鬼听着垂诞一丈。这是入饭馆的第一关。走进几步几个年高站堂的,一个一句:“老爷来啦!老爷来啦!”然后年青的挑着尖嗓几声“看座呀”!

起初一开始读到这里的时候,觉得老舍写的很皮,并且写的很精彩:文字接地气儿,有烟火味儿,讽刺起来充满戏谑,朗朗上口,深觉有趣。后来跟另外一个“读者”分享到这块儿的时候,她说用文学史的评价老舍说是有点“为幽默而幽默”,这个时候再重新阅读到这段的时候,竟对艺术有了一些新理解。

《老张的哲学》中,文字是一种“烟火气的华丽”,描述简单的人或事物,遣词造句却不是普通文学创作者可以写出来的。当时看到文字的时候会称赞他写的精彩的文字桥段,觉得自己没有写出这种文字风格的能力。可是这个时候又突然想到沈从文、汪曾祺包括萧红等作者,写的东西似乎也没用什么华丽辞藻,但是读起来却有一种分外的灵气。

所以在读完《老张的哲学》后,第一次听人教诲看了看文学史对老舍这个时期作品的评价:“讽刺不免流于恶谑”、“笑料太多,描写也过于夸大,讽刺便有点失去了力量”诸如此类的评价。看到别人的评价后,突然觉得自己有一点儿被点透。

《老张的哲学》中,主要讽刺老张、孙八等各式各样的旧社会的人,可是读完后确有一点讽刺太浅,人物并没有觉得十分真实——更多的会把老张等人当成“故事里的人”。读完后,总觉得差点儿什么。

想到老舍到后面的文学作品,比如《离婚》、《骆驼祥子》的时候,会觉得对故事中人物心理的揣摩都十分到位——故事中人的心理矛盾,读后感www.simayi.net就如同我的心里矛盾一样。这时才对文字有了一种不一样的新体会:末等文字以笔的视角写没见过的物,诸如“煮茶听琴,焚香读经,栽花修草”等白落梅之流(很惭愧以前竟然喜欢过这种东西);中等文字以人的视角写物,文字可以参照写开头文字的老舍;好的文字能用物的视角写物,诸如老舍写的“豆腐把身里烫开一条路”,汪曾祺写的“西瓜以绳络悬之井中,下午剖食,一刀下去,咔嚓有声,凉气四溢,连眼睛都是凉的”。好的文字会读起来即觉得朴实又觉得有灵气,想删改都无处可改,一改有灵气的文字就会沦为平庸。

想完文字,就想到了音乐。为什么音乐界的乐评人有时候会对专业音乐学院的评价经常是“不真实的”、“炫技的”、“过于聪明的”,明明正常人听他们飙高音还是蛮过瘾的。对有些民谣歌手明明听出来声音天赋不高,可是还是会要形容一句“流入人心的”。我也曾经问过身边弹钢琴的朋友,明明弹钢琴就是按钢琴键,机器人都可以按甚至可以控制力度,为什么还要人学。后来他说了一句“音乐是可以听出情绪的,演出的时候你的紧张老师都可以听出来”。这个时候突然知道了声音技巧好的歌手,为什么有时候评价不高,因为技术太高,就听不出来情绪了。

想完音乐,就想到了影视。为什么场面宏大的张艺谋等导演的一些作品,场面宏大,看着波澜壮阔,制作也非常精良,可是总爱定位在“商业片”?而很多小成本电影,场景和画面制作很稀松平常却能受到影界热捧?后来看“触不可及”的时候,主人公脸在车窗的倒影逐渐显现又逐渐消失,看到这儿的时候就又突然明白了:商业片注重场景的铺设,好电影注重情绪细节的挖掘。

想完影视,就不想了。又想到了今天的任务还没做完,该工作了。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Powered By 百家笔记网

赣ICP备2020013781号 Copyright https://www.simayi.net .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