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上好每一堂课》读后感2000字

暑假前夕,学校为全体教师精选了一本校本培训教材,即《教师如何上好每一堂课》,该书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上课,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做好准备,再进课堂;创建良好的课堂环境;张弛有度,把握课堂节奏;学生也是课堂主角;精彩纷呈的课堂互动;巧妙化解课堂事件;实施有效的课堂管理;不要忘记教学反思等十个篇章为我们解读了教师如何上好每一堂课,提供了诸多有效的解决措施,读来受益匪浅,本书引言为上好课,才能成为优秀教师,今谈感想与君共勉,并以此为题。

近年来,学校认真贯彻落实旗教育局关于“六认真”工作的各项制度,以“教学评一致性”为指导,探索总结提炼出适合校情的“听评学一致性”研训工作,即每位教师每周“五个一”的自主学习,包括听同科目教师一节课、参加一次集中评课、进行一次集体备课、学习一次课程标准和开展一次教案作业反思,学校的“六认真”工作也得到旗教育局的好评。“六认真”工作尽管涉及教学的不同环节,但笔者认为关键在于上课,上有效课,上高效课,正如本书所谈上好课,才能成为优秀教师。

下面就教师如何上好一堂课,谈谈我的观点和看法。

一、精心备好课

要把一堂课上好,取得良好的效果,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上好课的前提和保证。语文特级教师靳家彦将备课概括成五字诀,即:钻、参、联、选、写。这五个字,既是备课流程,也是常态方法。钻:即钻研,备课需要推敲;参:即参考,除了教材之外,备课要参考大量的资料;联:即联系,联系学生实际,联系前后内容,联系学生发展;选:即选择教与学的方式方法,选择恰当的媒体手段;写:即写出教案,写教案是为了指导上课,而不是束缚手脚。

正如本书第三章第一节所谈不做准备不登讲台,要想上好课,课前准备绝不可少。上课前不仅要钻研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准备教案,而且还要修饰仪表,调整情绪,这样才能确保课堂上自如地发挥。确实如此,认真备好课,做好课前准备,也是有效避免盲人骑瞎马,走到哪里算哪里的课堂教学尴尬。

二、注重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

现代教学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边活动。本书第七章精彩纷呈的课堂互动专门谈了这个问题,第四章和第六章也进行了讲解。现在我们提倡在教学中坚持启发式教学原则,在课堂上怎么启发,怎么收到预期效果,我想需要我们授课者充分分析教材和学情,尤其是学情,我们要加强对学生学习差异的研究。部分教师在面对学生启而不发时而感到束手无策,一味的在抱怨生源的问题,在美国教育家帕尔默《教学勇气》一书中生动描述了这一场景:

几年前,我遇见了一位实验学院的主任,他正在指导一所著名大学的校园项目,这个项目已经进行到第二年。他刚和教师开完会回来,其表情表明工作进展并不顺利。

“出什么事儿了?”我问。

“全体人员花费了大半个上午的时间抱怨学生的质量太差。他们说如果不招收基础好的年轻人,我们这个项目就绝不能取得成果。”

“你怎么说?”

“我尽最大的努力去听,”他说,“但是他们只顾一个劲儿地责怪学生,最后我说,他们的话听上去像医院的医生在说:不要再把有病的病人往我们这儿送——我们不知道拿他们怎么办。给我健康的病人,以便使我们看上去像好医生。”

他打的比方帮助我理解了教学的一些重要东西:我们诊断学生健康状况的方式决定我们提供治疗的方法。但是老师们很少花时间去共同思考我们学生的状况,读后感www.simayi.net很少花时间去思考我们的教学能够治疗的弊病。我们没有什么东西能够和医院里常见的大会诊相比:在医院里,医生、护士、治疗师和其他专家联合起来诊断一个病人的病情。相反,我们却允许不假思索地凭着充斥在教师文化中的偏见来形成我们的“治疗方式”。

帕尔默的批评正点明了我们当下学校教育中的问题:很少研究学生的学习,很少研究我们的教法。

三、设计好板书

板书是学生掌握教材、巩固知识的依据,教师的板书设计,应在十分准确地掌握了教材基本观点的基础上进行,要力求向更深层次奋力挖掘,使认识达到更高的层次,是整堂课的概括。由于现在多媒体教学的广泛应用,不少教师忽视了板书的设计和书写,有些教师整堂课除了标题再无其他板书,可能板书内容在多媒体教学演示过程中已经呈现,但不可否认的是多媒体演示时的“稍纵即逝”不足以让全体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反思学习内容,去做课堂笔记。

随着电子屏幕的“翻页”,学生对很多内容的印象比较容易淡忘,而板书就是一个有效的补充,板书不仅可以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反思学习内容,去做课堂笔记,特别是在课堂小结中的作用,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充分体现课堂中的精髓,同时,也有利于保持教学的连续性、系统性。然我们恰恰忽视了板书的书写,本书第一章中专门介绍了板书的设计,觉得又开拓了眼界,板书在形式上也多种多样,今后需要在这上面重视并做好。

总之,上好一堂课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之举,也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它凝聚着教师对教学的理解、感悟和教育的理想、追求,闪烁着教师的教学智慧和创造精神。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Powered By 百家笔记网

赣ICP备2020013781号 Copyright https://www.simayi.net .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