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将——《孙子兵法》读后感之作战篇:
上一篇主要讲的是《孙子兵法》的第二篇(作战篇)的第二部分,速战速决,告诉我们“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久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故兵贵胜,不贵久。”的思想。这一篇文章主要介绍《孙子兵法》的第二篇“始计篇”的第三部分,选将。
一、兵法解析
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意思就是:熟谙军事,懂得用兵的将帅,实际掌握着军民的生杀大权,是国家安危的主宰。孙子在《作战篇》中的这句结语,指出了将帅在军队和国家中的地位与作用,是系天下安危于一身。事实也确实如此。古今中外的战争史上,许多败北与失利,都与将帅的指挥失误和统帅部的用人失策相关。
赵王错用赵括,导致长平之败。孔明误用马谡(su),才有街亭之失。反之,正确选用将领,往往能创造奇迹。韩信月下追韩信,方有楚霸王四面楚歌自刎乌江。孙权慧眼识陆逊,才有江陵、彝陵之战的胜利。“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在选将任人上,决不可草率。“知兵之将,民之司命”,首先要求主帅在选将任人上能择人而用,让智慧超群的将领担任重任。
楚汉战争期间,刘邦手下的一个叫韩信的小官吏私自离开军营,当时谁都不在意,萧何知道后,策马去追韩信。萧何对韩信的军事才能十分了解,多次向刘邦推荐要重用韩信,正在这时,韩信偷偷逃离了汉军。两天后,萧何把韩信劝回军营。刘邦见萧何回来,嗔怪道:“一个小小的官吏,值得你去追回来吗?”萧何说:“大王如果要与项羽争夺天下,非得重用韩信不可,他是国内的奇才。”刘邦听萧何这么一说,动了心:“我就封他个将军吧!”萧何说:“这还不够。”“那就拜韩信为大将,把他叫来,当场拜他。”“拜大将是件庄重的事情。大王应挑选吉日良辰,斋戒沐浴,搭设拜将台,举行隆重的拜将仪式,韩信才能行使大将职权,为大王的帝王之业效命。”刘邦照萧何说得去做了。
韩信拜将后,统率大军,独当一面。在历时五年的楚汉战争中,作为刘邦的主要军事谋划者和指挥者,他以智勇双全、多谋善战的军事才能,创造了许多著名的战争范例,为建立西汉政权建立了卓越的功勋。
其次,“知兵之将,民之司命”的思想,要求身负重任的将帅能对国家安危负责,对士兵和百姓负责,切不可一己功名轻启战端。
宋仁宗庆历元年正月,朝廷派人劝说范仲淹配合主帅韩琦向西夏发动进攻。范仲淹认为时机不够成熟,条件不具备,虽战必败,因而坚决拒绝。
韩琦说:“大凡用兵,当置胜败于度外。”
范仲淹驳斥道:“大军一动,关系到万人性命,怎么可以置胜败于度外?”
后来韩琦突然出兵,在好水川口遭西夏伏击,宋军大败,士卒伤亡六千余人。死者家属拦住韩琦的马头大哭,声震荒野。
以后范仲淹采取了一系列防御措施,与西夏修好关系,使边境迅速安宁了下来。西夏称他“胸中有十万甲兵”。
韩琦与范仲淹同为主帅,但一个贪功,为一己私利,不惜断送士兵生命;一个既能安定边境,又尽量减少人员伤亡。
由此看来,范仲淹才是真正知兵的主帅。
二、古今联想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兵圣孙武十分重视将帅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他在《孙子兵法》全书中对此进行了多次论述。尽管孙子对将帅的地位与作用有所夸大,但其重视将帅的地位和作用的思想仍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对今天的领导者来说。他们对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国家的富强仍然起着十分重要的决定www.simayi.net作用,在某种程度上仍然是“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因此优秀的政治领导者,能够代表人民的意愿,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使国家或地区走向繁荣昌盛;优秀的企业领导,能够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不断提高职工的生活水平。这些都是领导者正确发挥作用的结果。
反之,若领导者决策失误或领导者无能,又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损失,甚至阻碍社会发展的进程。
因此,必须充分重视领导者的地位和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选拔任用领导者,为社会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
三、读后感
“选将”其实拓展开来即为“选人才”,这篇文章主要体现了一下几点:
“知兵之将”说的是人才要充分了解公司,了解目标市场,了解目标群体。
“民之司命”说的是人才要有充分的责任感,这已经不再是那个“勤能补拙”的年代了,靠的是智慧,靠的是责任。
一个没有责任心的人,身居越高,公司越危险。作者:浩瀚若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