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无声告白》读后感800字:
作者以散文的清淡与美感,讲述了一个特别沉重的故事:迪莉亚,一个父母眼中的掌上明珠,尤其是母亲心中极大的骄傲,但是她死了……关于迪莉亚的死,家庭中的每个人的心情状态、情绪表达、肢体动作、心理转化等等被作者描摹地很是到位。
感觉作者写的特别好的地方有两个,一个是家长带给孩子们的影响有多大,迪莉亚的外婆是一个非常传统女人,也是家政课老师,她认为女人的天职就是家庭,但是迪莉亚的母亲玛丽琳并不这么认为,她像只不安分的小鸟一样开始横冲直撞,最终因为遇见爱情而甘守苦涩,于是,玛丽琳将自己的一些梦想,成为一名医生,无形之中加在了迪莉亚的身上,而年幼的迪莉亚最终因为承受不住父母的期望而选择了自杀。
我们每个人的身上或多或少都会有着父母的影子,原来的时候不觉得,当渐渐长大,会发现一些生活习惯、思维方式都是受了父母的影响,我们后天的教育规避了其中一些,所以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跟父母又不一样的地方。
另外我觉得文章非常好的一点是,它从来就没有说教,只是行云流水的生活,在真相背后被揭开的时候有一种恍然,这一手法,有些类似《解忧杂货铺》。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这是这本书封页上最显著的一句话,也是对我最震撼的一句话。摆脱他人的期待,真的太难,在这个社会中,我们都不是独立体,我们都与他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在我们都没有察觉的时候,我们就被影响了。百家笔记网(m.simayi.net)可能我们内心或者大脑觉得,自己对于他人行为的不赞同,但是有时候不知不觉我们也在变成自己不喜欢的样子。这种情况说不清对还是错,总而言之,我们被他人给影响了。拿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吧,我们不喜欢一首歌,甚至到了讨厌的地步,但我们会在无意识的时候哼唱出来。我们管这种现象叫做洗脑。所以,要想真正摆脱他人的期望和影子,我们必须学会反洗脑。
找到真正的自己,这就更难了。因为有时候我们找到的自己,并不都是我们喜欢的样子。身边有位朋友,其实我特别地佩服,Ta在寻找Ta自己的时候发现Ta自己的并不好,或者说离自我期望有点远,Ta开始了艰难地自我斗争。人,其实说服别人容易,说服自己难,我的这位朋友最终做到了,Ta做到了自己喜欢的样子,也成为了大家喜欢的样子。
想变成真正的自己,需要太强大的内心,也许正如范老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样才行。我们可能做不到,但是我们也得努力做到。作者:阿拉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