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之《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500字心得感想范文:
语言是窗户,或者是墙,它们审判我们,或者让我们自由。——鲁思·贝本梅尔诗歌
本以为《非暴力沟通》是讲说话的技巧,读完才意识到,沟通的本质不是在于如何去说,而是语言背后的思维,如何去想,如何去体会自己和对方的感受。
这本美国的沟通畅销书居然和中国佛教禅修中内观的理念不谋而合,建议人们停下来,去观察自己的内心,自己的需求,有点像”佛系”沟通宝典。
书中提出的沟通模型很简单,四个步骤: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
举一个例子就可以看得明白:
一个妈妈回到家,看到青春期儿子把臭袜子扔在了桌下,气不打一处来,吼到:“你从来都是乱扔东西!懒死了,房间也不收拾!”
儿子一听也很生气“你就看我哪都不顺眼!怎么做都不对!”于是,啪的一声关上房间门。结局自然是,俩人都很生气,妈妈无心做饭,儿子气鼓鼓的也做不好作业。
如果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妈妈会怎么说呢? “儿子,我看到你的袜子在桌子下面(观察),妈妈生气了(感受),我想下班回来看见家里干干净净的(需求),你能不能把袜子放到洗衣筐里(请求)?”
儿子也许会不太情愿,可能会说“哦”“行”“等一下啊。”但是和第一个场景相比,他更有可能把袜子收起来,也不会和妈妈顶嘴了。
因为非暴力沟通的方式中,不含批评(乱扔东西),指责和人身攻击(懒死了),没有进攻就不会有反击,一场硝烟就可以避免了。
非暴力沟通的方式看重观察,而不是评价,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J.Krishnamurti)曾经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的表现"。
评价往往带有主观的看法,并不一定是事实,“懒惰”“愚笨”“自私”只是我们从自己的角度给对方贴的标签。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故事中,同一件事情,换个人去讲述可能就是完全不同的样子。正如鲁斯 贝本梅尔(Ruth Bebermeyer) 的诗《懒惰与愚蠢》中写到:
我从未见过懒惰的人;
我见过
有个人有时在下午睡觉,
在雨天不出门,
但他不是个懒惰的人。
请在说我胡言乱语之前,
想一想,他是个懒惰的人,还是
他的行为被我们称为“懒惰”?
我从未见过愚蠢的孩子;
我见过有个孩子有时做的事
我不理解
或不按我的吩咐做事情;
但他不是愚蠢的孩子。
请在你说他愚蠢之前,
想一想,他是个愚蠢的孩子,还是
他懂的事情与你不一样?
非暴力沟通通过强调倾听——倾听自己及他人,发生冲突后,我们往往认为,自己的愤怒都是对方造成的,而书中提出我们生气其实最终是源于自己未满足的需要。
一个常见的场景,丈夫回到家,躺在沙发上玩手机,妻子在边做饭边跟丈夫讲话,丈夫没回应,妻子大怒,“我下班要做饭,你就成天躺着玩手机!日子还能不能过了!" 读后感.大吵一架。如果静下来去沟通,就会发现,矛盾的根源是在于,妻子需要分享自己的见闻,需要倾听,丈夫则大脑高速运转了一天,需要放空,需要休息。不是丈夫品质问题,不是双方感情不再,只是需求不同而已。
作者认为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与需要,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至少大部分暴力的根源都是如此,不论是语言、精神或身体的暴力,还是家庭、部落以及国家”。
非暴力沟通鼓励人们去向内找问题,去观察自己的需要,不再去分析和指责对方的毛病,命令对方改变,而是去体会对方的需要,直接向对方提出自己的需求,提出的越具体,对方就越有可能办到。
比如,期待男朋友过圣诞节送惊喜,如果你不表明自己的期望,很可能你想要名牌包包,最后得到的是一顿灌汤小笼包,吃货男朋友吃的很开心,你委屈至极,转身就要分手,男友一脸无辜“这可是北京最好吃的小笼包哇!”。谁的错呢?可能谁都没有问题,只是双方的期待都没有达到。
良好的沟通并不是开始于口若悬河的演说和表白,而是始于倾听,设身处地的体会自己的和对方的需求。好的沟通是桥梁,连接起双方的需求,并通过妥协达成一致的解决方案。
非暴力沟通的模型很简单,但做起来确确实实很难,很多话都是无意识或者是习惯性的说出来,之后才发现问题。唯有慢一点,停下来,多观察,多练习,才可能有一点改善。多一些人去研习,就会少一些怒发冲冠的夫妻、陪孩子写作业气炸肺的家长吧。
愿身边多一些和平, 少一些硝烟。作者:榕树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