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故事》读后感——[美]威尔·杜兰特
很有趣的一本书,如果书名叫做《哲学家的故事》可能更恰当一些。本书围绕那些著名的哲学家讲述了他们的生平、理论、成就以及影响,无论是精炼的文笔还是精彩的征引都为本书增加了可读性,语言通俗自然却又不失严谨,其中亦不乏作者本人风趣犀利的评判。摘录两段作者对尼采的犀利评述:
从此,他就有了雪莱的神经和卡莱尔对脾胃,以及藏在武士的盔甲下的一颗弱女之心。
“我把安详和宁静还给人们,它是一切修养的前提。”他写道。可是天哪,一个人怎么可能把自己没有的东西送人呢?
读完本书后我意识到,认为哲学“不可理喻”“莫名其妙”的想法是多么的荒唐。哲学指向的,既是内在的自我,也是外在的世界,以及自我与世界之间不断的对抗与妥协。对哲学的了解其实也是对我们生存之道的审视。
《生活的哲学》读后感——[美]朱尔斯·埃文斯
用古希腊哲学的边角料熬了一锅看起来很专业的鸡汤,于是这本书可以帮助完全不了解哲学的人意识到“原来哲学对我们当下的生活还是有点指导性和现实意义的啊”。读后感.不管是斯多葛、伊壁鸠鲁、犬儒派还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对于普通人而言,还是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处世的智慧。
不过,比起披着哲学外衣的心灵鸡汤,我还是更愿意去读读古希腊哲学的原著。
《长乐路》读后感——[美]史明智
一个美国驻华记者用冷静克制的笔调,以一条长乐路为切口,掀开了大上海这座繁华都市的璀璨外衣,露出的是满身陈年的伤疤、不曾愈合的旧疾和正在灌脓的暗疮。书中所涉及的人物从挣扎在生存线上的底层平民到高学历高收入的社会精英,透过这扇小小的“窗口”,几乎能看到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的缩影。关于“强拆”这一敏感话题的触目惊心让人手脚发凉,外来打工人员在上海的挣扎拼搏既有血泪又有欢笑,城市生活的日新月异带来了更多的便捷也带来了更多的冲突与陷阱。
数个故事中,我以为反映出的最现实的问题是整个社会信仰的缺失而不仅仅是一代人两代人的问题。越来越多的人转向宗教,却要么掉进了迷信要么走进了骗局。这并不只是上海的故事,它发生在身边的每一条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