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1000字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1000字:

“东野圭吾的悬疑小说喜欢拷问人性,在小说的结尾,总是难以界定清晰谁对谁错,有点像《名侦探柯南》,杀人凶手总有不得已的苦衷,让人同情的苦衷。《十一字杀人》也不例外。”

注:以下内容有剧透,但应该不太影响阅读体验。

这段话同样适用于《虚无的十字架》,如果说有所区别的话,大概是在这本书里,杀人者看起来更“正当”一些,更让人同情一些:人生背负的责任和结果不同,选择就会不同。

起因在于日本的法律,日本法律是免除死刑的,在2017年-2018年沸沸扬扬的女留学生被杀案的审判中,杀人者最终被判20年有期徒刑,这在中国是难以想象的,自汉高祖约法三章以来,杀人者死,杀人偿命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而在日本却只是被判有期徒刑而已。

背后的逻辑,有点类似于《无间道》的核心思想,活着才是对犯人最大的惩罚,如果活着能改造好,那对于世间生命来说,善莫大焉,杀人者本身也是人。

很佛系,很让人难以接受,被杀者和被杀者的亲属又如何能相信天理昭昭,报应不爽呢?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1000字.jpg

在《虚无的十字架》中,讨论的就是这个问题,孩子被杀了,由于杀人犯忏悔了,就应该被饶恕吗?不甘于此的夫妻在孩子被杀后离婚了,离婚后的妻子,开始投入到反对日本废除死刑的运动中去,通过新闻和舆论去谴责杀人犯。

而妻子,被杀了。

杀人者是一个杀人犯的岳父,他的女儿被那个忏悔后的杀人犯所拯救,为了他女儿能够幸福的生活下去,他不能允许自己的女婿被揭露曾经是个杀人犯,于是他杀了推动舆论谴责杀人犯的人,并且认罪伏法。中国古话说,冤冤相报何时了。对于一个受害人来说,一命抵一命是对生命最尊重的方式了,读后感.一旦生命开始被计算质量,穷人的生命质量无疑是最低的,在计算过程中,还存在大量的权力寻租空间,而对受害人亲属造成的伤害,不管施害者被处于怎样的惩罚,都是无法弥补的。

反对死刑的人,通常用“无法更好的弥补受害者”来提出新的解决(补偿)方案,譬如让施害者经济赔偿受害者,被害者在生前应该尽的孝道让施害者进行弥补等。再用一些数据,比如在施害者被判死刑之后,受害者的亲属并没有过得更好,而施害者本可以、有义务去弥补这些,所以放过了施害者一条生路,让他活着赎罪。

被害者似乎只是完成被害者亲属余生的工具,逝者已矣。

当需要面对这种选择的时候,本身就已经是悲剧了,所以不要让悲剧进行下去,1个命案毁了2个家庭吗?

虚无的十字架之上,我们背负的崇高道德究竟是什么呢?作者:游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Powered By 百家笔记网

Copyright https://www.simayi.net .Some Rights Reserved.